1.人的意識不僅反映客觀世界,并且創造客觀世界。這一命題表明意識對物質具有()。
A.反映性
B.預見性
C.能動性
D.控制性
2.“人的意識不僅反映客觀世界,而且創造客觀世界。”這是()。
A.主觀唯心主義的觀點
B.客觀唯心主義的觀點
C.形而上學的觀點
D.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命題分析] 這兩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列寧對意識的能動性論述。
意識不僅依賴于物質,而且反作用于物質,即意識具有能動地反映客觀世界和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的作用。“人的意識不僅反映客觀世界,而且創造客觀世界。”是列寧關于意識能動性的科學論斷,其含義是指:人的意識的能動性并不只限于從實踐中形成一定的思想、目的、方案等觀念的東西,而更主要的還在于以這些觀念的東西為指導,通過實踐把觀念的東西變成客觀現實,具有改造世界的能動作用。列寧所說的“創造客觀世界”,就是指意識通過實踐反作用客觀世界,把精神的力量轉化為物質力量,使主觀的東西變成客觀的東西,即意識可以通過實踐強化客觀過程的變化,改變物質存在的具體形態,并把對人沒有直接意義的東西改造成有現實意義的東西,從而不斷地創造出一個為人類所需要的“客觀世界”。
解答這類題時,如果考生僅從字面上理解“意識……創造客觀世界”,則會得出意識對物質具有決定性的這樣一個唯心主義的觀點;意識對物質的預見性是由意識反映的主客體關系內容而形成的功能之一;意識對物質的主動性則是人對物質世界把握的能動性的具體表現。1題的正確答案是C選項。2題的正確答案是D選項。
3.在科學認識中,意識的“超前反映”更為突出,這里稱之為“超前反映”的意思主要是指()。
A.意識活動的對象性
B.意識活動的選擇性
C.意識活動的創造性
D.意識活動的自控性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意識的能動性。
意識對物質世界的能動作用主要表現在意識活動具有選擇性、創造性、對象性和自控性。
意識對物質世界的反映是一個創造性的過程。意識不僅能創造性地反映現實的客體,而且能預見、預測未知客體存在的結構、性質及其發展規律和趨勢,在觀念中建立一種理想的或幻想的客體。人們往往把這種反映稱之為“超前反映”。在科學認識中,意識的“超前反映”更為突出。它使科學獲得了相對獨立于實踐發展的能力。意識不僅創造性地反映世界,形成主觀觀念,而且更重要的是通過實踐,把觀念的東西變成現實。人依據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確定付諸實際行動的目標及其實施步驟、方法,并且憑借使意識物化的物質手段,去改造世界,以達到自己的目的。人有意識地指導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把觀念的東西變成現實,在世界上打下人類意志的印記。
意識反映客觀物質世界是主動的,具有選擇性。同樣以人為對象,解剖學家反映的是人的生理結構,美學家注重的是人的形體或精神的美感,社會學家研究的是人的相互關系。人在反映客觀對象時總是根據實踐的需要,帶著一定的主觀傾向和要求,抱著一定的動機和目的。此外,人的意識活動具有高度的自控性。現代科學和醫學實驗也證明:意識、心理因素對于人的健康狀況有重要影響,可以引起或者抵制人體生理和精神的疾病。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選項。
4.先有工程設計圖,然后施工建成大廈。這一事實說明:()。
A.意識產生物質
B.意識可以轉化為物質
C.意識決定物質
D.意識創造物質
5.現在建造大樓,第一步是搞設計,然后才有大樓的建成。設計就是求大樓之理,因此“理在事先”。這種觀點是:()。
A.客觀唯心主義的表現
B.主觀唯心主義的表現
C.直觀唯物主義的表現
D.辯證唯物主義的表現
[命題分析] 這兩題考查的知識點是:意識與物質的相互轉化。
一個正確的認識,往往需要經過由物質到精神(意識),由精神到物質,即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這樣多次的反復才能完成。物質轉化為精神是認識過程的第一個飛躍。所謂精神可以變成物質,是說人們通過社會實踐可以把認識過程第一個飛躍得到的主觀認識變成客觀的東西,這也就是列寧所說的觀念的東西轉化為實在的東西。精神轉化為物質,這是認識過程的第二次飛躍。“意識轉化成物質”是需要條件的。這一條件就是必須是正確的意識指導實踐在改造世界中獲得成功。因此,“意識可以轉化成物質”的論斷是正確的。“意識必然轉化為物質”的論斷是錯誤的。
建造大樓,第一步是搞設計,然后才有大樓的建成,這只能說明意識可以轉化為物質,并不能得出意識是第一性的。“理在事先”是宋代朱熹提出的觀點,這一觀點把世界的本原歸結為某種脫離人而存在的精神實體,屬于客觀唯心主義的觀點。4題的正確答案是B選項。5題的正確答案是A選項。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