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重慶萬名學生沉重的退出高考平臺
在新時期,為何會出現讀書無用論?原因應該有兩個方面。首先一個就是我們熟悉的,知識改變命運成為了一句沉重的話語。本來,知識改變命運是引導農村學生讀書的最大動力,但是當辛辛苦苦讀完書后,卻發現改變命運的可能和幾率沒有預想那么大,在務實思想的作用下,人們難免會選擇放棄讀書。所謂的農村家長短視,大學學費較高,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等,都可以歸結為知識改變命運的沉重。如果沒有這個現實注腳,勤奮好學的農村學生是不會輕易放棄苦讀的,而以孩子考學為己任的農村家長也不會輕易放掉希望。
還有另一個原因需要看到,這就是社會發展越來越多元,人們流動的社會渠道也不再局限于高考這一條路。以前,高考的嚴酷不僅在于競爭的激烈,還在于高考幾乎是改變命運的唯一通道。人們所說的千軍萬馬闖獨木橋,就是對高考不可替代作用的形象描繪。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有越來越多的選擇和機會去改變自己的生活,那么高考的魅力也就隨之有所下降。在農村人看來,既然出去打工賺的錢并不比讀大學后賺的少,既然在城市打工也可以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為何非要付出巨大的代價讀大學呢?雖然,讀書依舊是農村學生實現向上流動的主要渠道,但已經不是唯一。
既然讀書無用論產生的原因有兩個方面,應對、引導讀書無用論也需要從兩個方面努力。一是,降低知識改變命運的成本;二是,保障社會流動的多元化。所謂降低知識改變命運的成本,既包括制度方面的完善:把大學學費控制在合理水平,對農村貧困學生在入學、救濟、畢業幫扶上有針對性的政策,也包括調整大學教育內容:在育人的同時,保證知識的有效性,保證學生能獲得社會所需要的能力,而不是空對空的從理論到理論,而且,這些理論有些還可能是脫離現實的。
至于保證社會流動的多元,就是開辟更多的人員流動的渠道,并將這些流動通過更有效的制度穩定下來。比如,農村孩子去城市打工的流動渠道,既然它已經成為農村孩子融入城市的另一個方式,就應該重視這一方式的社會作用,并且增加職業培訓的環節,讓他們更容易在城市找到工作,同時降低城市的落戶門檻,讓他們覺得城市不再遙遠。如果通過打工的方式也可以在城市體面生活,那么讀不讀大學也不會成為過于艱難的選擇。其實,在農村人的眼中大學之所以神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學可以讓孩子到城市生活,可以讓孩子跳出“農門”。
因此,面對讀書無用論,單單指責家長或教育是不夠的,我們需要思考的至少應該包括兩個方面:如何降低讀書改變命運的成本,讓知識改變命運成為堅定的信念;同時,如何保證社會流動的多元,讓不讀書者也可以依靠其勤奮同等地改變命運。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