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應試教育不死文理合科又有何益
2009-02-08 11:26:52
來源: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工作小組辦公室昨天舉行新聞發布會,提出將就社會關注度高、影響教育改革發展全局的20個重大問題繼續公開征求意見。其中包括是否取消高中文理分科等問題(2月7日《揚子晚報》)。高中文理分科之辯一度在坊間引起熱議,如今它已成為影響教育改革發展全局的20大問題之一,可見其受關注度之高。有識之士一直建議取消高中文理分科,比如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朱永新曾撰文稱,高中與高考文理分科,大大削弱了文科的水平;文理分科,降低了民族的整體素質;文理分科,加劇了應試教育的效果。此外,包括教育部前副部長周遠清、北大前校長許智宏等業內人士,也均反對中學教育進行文理分科。
毋庸諱言,這些學者痛陳文理分科的弊端,是高屋建瓴的判斷,絕非輕率之言。北京大學前副校長王義遒曾如此評價文理分科:這種狹隘的專業教育模式,功利色彩非常濃。很多理工科生不知道《水滸》、《西游記》是誰寫的,因為是名著,就以為是魯迅寫的。與此同時,一些文科生科學素養欠缺,甚至連一些基本的理工科知識都不具備。因此,坊間有一些論調,高中文理分科,讓我們損失了一大批真正的自然科學家和真正的人文、社會學科的大師;諾貝爾獎呼喚了那么多年,為什么喚不來?這涉及到高中文理分科,文理分科是導致人才培養水平下降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也導致了我國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的分離。
打量這一觀點,其潛臺詞即是,應該早日廢除文理分科。問題是,廢除了文理分科,是否民族素質就大為提升,是否就會大師頻現,是否就能拿到了諾貝爾獎?答案自然不容樂觀。眾所周知,高中文理分科之所以大行其道,除了歷史背景——沿襲和復制前蘇聯教育模式之外,一個最不容回避的因素即是與招搖于世的應試教育大有干系。
這么多年,我們為何出不了大師?我們的創新人才為何不夠多?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為何分離?文理分科其實只是表癥,深層癥結則是緣于應試教育大行其道,甚至因為其一度主導一切的“馬首”。借用中科大原校長朱清時的話就是,應試教育阻礙創新人才培養,而高考則是控制應試教育的那根“魔棒”。
可以斷言,如果應試教育不死,僅僅取消文理分科,這種淺表化的小手術自然于事無補。可以想見的一個后果是,高中生因為文理合科,從而大大加重學習負擔。筆者曾讀到一篇博文,作者反對取消文理分科,理由是:看看在讀的高三學生是怎樣度日的!一天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生物一科一章試卷,我們狠不得把一秒鐘分成60分。這是文理分科后的狀況,要是文理不分呢?再加三張試卷總共八張,怎么讓我們受得了呢!不妨讓我們專心地去學理或文吧!
現在,一些人談起那些遠去的文理兼修的大師,總是喟嘆不已,比如國際數學大師陳省身先生,才華橫溢,術業多攻,除了數學,在歷史、音樂、畫畫、詩詞等方面也皆有所長。除了陳省身,還有蘇步青、錢學森等大師都是文理兼修。不妨作一假設,如果這些大師生活在這個時代,終日為應試教育奴役,他們還會在少年時,有時間和閑心鉆研其他興趣愛好嗎?錢學森曾憂心現在為何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這當然不能怪文理分科,要怪就該應試教育。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總體戰略研究組咨詢專家王渝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說,“我們談了很多年素質教育,但是目前大多數中小學依然實行應試教育”。這是實情。因此,如果應試教育不死,文理合科又有何益?要想實現取消文理分科后的愿景,首當其沖的就應該是祛除應試教育,施行真正的素質教育,否則單純取消文理分科不僅達不到預期效果,反而加重學生負擔,客觀上助長應試教育。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高考專業報名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