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名校公開表態:建立自主招生聯考制不現實
元旦三天,8所名校舉行自主招生測試,學生奔波于各個考場。近日有消息稱,自主招生考試“各自為戰”增加學生負擔,本市一些名校正在醞釀建立聯考機制。北大、復旦、交大招辦負責人首次公開回應并表態:建立自主招生聯考制暫不現實,醞釀一說無從談起。
醞釀聯考制一說“無從談起”
針對日前有媒體報道,復旦、交大、同濟、上海財大等名校正在醞釀建立高校自主招生聯考機制,避免各自為政,并準備把自主招生考試移到高考之后進行,將高考成績作為資格標準接受申請,利用高考后的一個月時間完成自主招生。對此,北大、復旦、交大招辦負責人首次公開回應并辟謠。交大招辦負責人陶正蘇回應說,醞釀聯考機制是“不可能的事”:“畢竟不同高校的理念各不相同,比如復旦通過自主招生選拔通才,而交大是理工見長的學校,怎么可能用一張試卷來考查學生呢?這不等于抹煞了學校的特色嗎?那自主考也就失去了自主的意義。”
對于聯考機制,北大上海招生組組長林純鎮教授也坦言,目前自主招生確實存在不合理的成分,但聯考制是把其中的“不合理”變得“更復雜”,改革的初衷原本是希望有一個跳出應試的綜合能力測試,而改來改去,最終變成了一個像模像樣的考試,豈不是繞了個大圈又回到了原地。
聯考制將降低高校自主性
復旦招辦主任鄭方賢教授也認為,自主招生的核心特征是大學的自主性,如果沒有大學自主性,也不存在自主招生。自主招生是由學校培養理念來決定大學的選拔方式。不同學校的培養理念,導致了不同的考試形式、時間和地點。如果僅通過一次院校間的聯考或者是高考成績,來作為同時提供給幾所大學的自主招生依據,那么分數還是各個大學選拔人才的惟一依據。如果僅僅拿一個學生的文化成績和這個學生的綜合素質掛鉤,那么顯然是非常片面的。
鄭方賢教授表示,自主招生作為高考的補充,不僅給高校行使自己的辦學自主權,形成多元的選拔機制,而且從教育部推行這一政策的初衷來看,也有支持和推動中學素質教育的考慮。目前復旦的這張綜合了10門學科的考核,就是學校基于上述考慮并結合復旦對人才選拔和培養的標準制訂的政策。
有老師建議取消自主考
對于聯考抹煞特色的說法,有老師獻策說,不妨邀請幾所高校的教授共同命一張綜合型的試卷,將參與自主招生測試的學生集中在同一天進行,將試卷分成幾個模塊,不計所有模塊的總分,而是大學根據自己的選才標準統計幾個模塊的分數,以體現區別。
“改來改來,似乎總逃脫不了應試怪圈。”有老師認為,實行自主招生聯考機制,也就是將各種考試混成一鍋粥,這與傳統的高考又有何區別呢?不如取消自主招生算了。還有專家甚至認為,自主招生本身并沒有問題,矛盾在于考生過于“貪心”、想“一口氣吃成個胖子”,“如果選定目標,最多報一、兩所高校考試,問題不就迎刃而解了!”
“說句實話,目前一些高校的自主招生測試,基本上都是大同小異的學科卷面考試,且有愈演愈烈之勢,已經變了味,考生負擔越來越重是不爭的事實。”一些高三老師坦言,與其疲于奔命,參加各校變味的筆試,還不如參加一次聯考了事。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