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地理知識點之人文地理基礎知識

2018-02-22 08:58:46 來源:譚老師地理工作室

  2018年高考地理人文地理知識點共計3三大類11個重要考點,下面是育路高考網對這些知識點的整理,希望對高考生有所幫助。

  一、人口與城市

  1、一個地區人口數量的變化包括人口機械增長(人口遷移)和人口自然增長。

  2、影響人口自然增長的因素: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生產力水平(根本因素)

  3、人口發展模式:

  原始型(“高高低”):極高的死亡率,平均壽命短,極低的自然增長率,人口增長慢。

  傳統型(“高低高”):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代表:尼日利亞)

  過渡型:死亡率低,出生率高但開始下降,人口壓力大(代表:巴西)

  現代型(“三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人口老齡化(代表:德國)

  4、人口發展模式地區分布:

  全世界:屬于“過渡型”,正處向“現代型”轉變的階段

  發達國家:“現代型”德國、匈牙利等負增長,美、加、澳、新西蘭等國自然增長率稍高,日本等大多發達國家自然增長率接近零增長

  發展中國家:多為“過渡型”,但韓國、新加坡、古巴、烏拉圭、中國已進入或正要進入“現代型”。

  人口一億以上的國家:中國、印度、美國、印尼、巴西、俄羅斯、日本、孟加拉國、尼日利亞、巴基斯坦

  5、人口增長模式與相應人口問題

  ①人口增長階段——人口問題

  發展中國家――增長減緩階段-—過渡模式--過渡型——人口壓力大

  發達國家――低速增長階段—-“低低低”模式——現代型-—人口老齡化,勞動力不足

  ②承受人口經濟壓力最大的國家是兒童與老年人比重大的國家。

  ③城市人口死亡率高于農村的原因:人口老齡化問題更突出

  6、人口遷移遷出區:發展中國家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我國的中西部地區、農村,發達國家的城市中心區。

  人口遷移遷入區:發達國家西歐、北美、西亞(中東),我國的東部沿海地區、城市。

  7、環境人口容量:即環境承載力,環境所能容納的最大人口數。

  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資源、人口消費水平、科技發展水平、地域開放程度

  8、合理人口容量—---人口適度規模,一般要小于環境人口容量。

  9、城市化

  ①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標是: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

  ②不同類型國家城市化的不同進程:

  發達國家特點: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70%以上);發展趨緩,出現逆城市化現象(原因)

  發展中國家特點:起步晚,發展快;城市化水平低(50%以下);城市發展不合理(個別大城市畸形發展)

  ③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問題:(根本原因:城市規模的無限制擴大、城市人口的過度集中)

  ④城市化問題解決途徑:(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措施)

  a.建立衛星城,開發新區; b.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條件; c.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

  10、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

  ①工業化是推動城市化促進力量。

  ②我國區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有:珠三角模式――對外開放→吸引外資→工業化、城市化;

  溫州模式――小商品經營→個私企業→工業化、城市化;

  蘇南模式――大城市擴散→鄉鎮企業發展→工業化、城市化;

  邊貿發展的云南德宏模式;靠資源開發促進城市化發展的東北模式。

  11、城市地域結構

  功能區——地位——分布——特點

  商業區:占地小,大多呈點狀或條帶狀分布于市中心、交通干線兩側或街道路口,是城市經濟活動最繁忙之地,人口數量晝夜差別很大,建筑物高大密集

  工業區:占地較大,分布在最小風頻的上風向、河流的下游,不斷向市區外緣移動,趨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線分布

  住宅區:占地最廣,分布在最大風頻的上風向、河流的上游,高級住宅區和低級住宅區背向發展

  12、不同等級城市提供不同的服務種類和服務范圍

  城市等級 服務范圍 職能種類 服務級別 城市數目 相互距離

  高級城市 大 多 高 少 遠

  低級城市 小 少 低 多 近

  二、人類的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

  1、農業的分類:

  ①按生產對象分類:種植業、畜牧業、林業、漁業、副業

  ②按投入多少分類:粗放農業(靠天吃飯);密集農業(勞動密集與資金密集型)

  ③按產品用途分類:自給農業;商品農業(考慮市場需求量,主要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一些地區)

  2、農業的主要區位:

  自然區位因素有:氣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會經濟區位因素有:市場、交通運輸、政策

  3、農業地域類型:

  ①水稻種植業(自給農業,機械化水平低、商品率低、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單產高)

  ②商品谷物農業(商品農業,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

  ③大牧場放牧業(地廣人稀,交通便利)

  ④乳畜業(靠近市場)

  ⑤混合農業(對市場的適應性與靈活性)

  4、我國農業發展的制約因素與優勢:

  南方:水土流失(水熱充沛)

  華北:土地鹽堿化、春旱、夏澇(光照充足)

  東北:熱量不足(土壤肥沃、耕地面積廣)

  西北:水資源缺乏(光照充足)

  5、我國農作物分布:

  ①東耕西牧;

  ②南蔗北菜;

  ③南稻北麥(冬小麥—秋種夏收—華北平原,春小麥—春種秋收—東北平原);

  ④茶葉—氣候濕潤的酸性土壤(江南丘陵);

  ⑤溫帶水果---蘋果、梨、桃

  ⑥商品糧生產基地: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江漢平原、蘇皖北部平原、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河西走廊、南疆、寧夏平原(太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已不再是商品糧基地)

  ⑦商品棉基地(熱量充足、光照強):江漢平原、長江下游濱海沿江平原、冀中南、魯西北和豫北平原、黃淮平原及南疆等

  6、①原料指向型工業:甜菜或甘蔗制糖廠、水產品加工廠、水果罐頭廠、新疆的紡織廠

  ②市場指向型工業:啤酒廠、家具廠、印刷廠、飲料廠、食品廠、玻璃廠、歐美在中國建芯片廠(汽車廠)

  ③動力指向型工業:煉鋁廠、有色金屬冶煉、火電廠、水電站

  ④廉價勞動力指向型工業:紡織廠、普通服裝廠、電子裝配廠、包帶、制傘、制鞋廠

  ⑤技術指向型工業:集成電路(芯片)、衛星、飛機制造廠、精密儀表

  7.有污染的工業企業應布局在常年盛行風的下風向,或位于最小風頻風的上風向;布局在河流的下游。

  8、傳統工業區(豐富的煤、鐵資源):德國魯爾區、美國東北部工業區、我國東北工業區。

  9、新興工業區(企業規模小或技術水平高):意大利新興工業區、美國的“硅谷”、日本的北九州等

  10、產業轉移的原因---選擇最佳區位(資源原料供給、勞動力素質、工資水平、市場需求、環境容量、國家政策),降低生產成本,擴大銷售市場。發達國家工資水平不斷提高、傳統工業區環境壓力日益沉重,發展中國家工資水平較低、基礎設施和投資環境明顯改善。

  11、產業轉移的方向:英國——德國——美國——日本——東南亞、拉丁美洲、我國沿海(進一步內地)

  12、產業轉移的影響:產業轉移促進產業的國際分工與合作,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

  ①對于轉移國來說,可以實現產業升級,但也可能會導致失業人口的增加;

  ②對于接受國來說,可以促進經濟發展,但也可能會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

  13、促使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設分廠的原因是:廉價的勞動力、廣闊的市場、低廉的地價。如跨國公司在中國建芯片生產廠、汽車廠,是因為中國擁有龐大的市場(不是因為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和土地)。

  14、珠三角地區工業化得以迅速發展的原因:

  ①發達國家和地區產業轉移的契機;

  ②對外開放的優惠政策;

  ③東南沿海、毗鄰港澳臺,靠近東南亞的優越位置;

  ④勞動力豐富廉價的優勢條件;

  ⑤僑鄉

  15、珠三角地區工業化過程中問題:對外資吸引力下降,產業升級面臨困難,發展后勁不足。

  ①珠三角地區產業基礎(輕工業為主)先天不足;

  ②科研實力比不上長三角地區;

  ③市場腹地不夠廣闊;

  ④工資和地價水平提高;

  ⑤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

  16、珠三角地區工業化過程中措施:

  ①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重工業和裝備制造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向電子信息產業升級。

  ②加強各城市的分工與合作,構筑大珠三角洲城市群;

  ③推動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協調發展;

  ④加強規劃和管理,改善投資環境和生態環境。

  17、五種現代運輸方式的特點

  鐵路:運量大、運速快、運價較低、連續性好;

  公路:靈活性好,但運量少,適于短途運輸;

  水運:運量大、運價低,運速慢、靈活性和連續性差;

  管道:連續性好、運量大,投資大、靈活性差。

  空運:運速快,但運量小、運價高;

  18、港口區位:

  ①河港要布局在河寬水深(侵蝕岸一側)地方;

  ②海港要布局在水深(等高線密集處)、泥沙淤積少、風浪小、地形平坦處。

  19、商業中心區位:

  ①市場最優原則,要求位于城市的幾何中心;

  ②交通最優原則,要求位于市區環行路邊緣或市區邊緣的高速公路沿線。

  三、區域可持續發展專題

  (一、)我國重要地理分界線:

  1、秦嶺—淮河:一月0°C等溫線,800mm降水量線,濕潤區與半濕潤區,亞熱帶與暖溫帶、南方與北方、水田與旱地分界線

  2、大興安嶺:400mm降水量線、半濕潤與半干旱、農區與牧區、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分界線。

  (二、)主要的區域特征

  1、高原盆地

  ①青藏高原(冰川凍融地貌,光照強、熱量不足,河谷農業);

  ②內蒙古高原(風力地貌,荒漠化);

  ③黃土高原(風力沉積、流水侵蝕地貌,水土流失)

  ④云貴高原(流水溶蝕地貌,喀斯特地形、多峰林、溶洞,多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⑤塔里木盆地(風力地貌,光照強、溫差大,水分不足,綠洲農業,荒漠化)

  ⑥四川盆地(流水地貌,光照弱、熱量足,紫色土)

  2、平原丘陵

  ①東北平原(地勢平坦開闊,沃野千里);

  ②華北平原(旱澇、鹽堿、風沙)、

  ③長江中下游平原(湖泊淤積、恢復生態植被、退田還湖);

  ④江南丘陵(水土流失、紅壤、紅色荒漠)

  3、我國資源的分布:

  ①南方:水能、有色金屬與鐵;

  ②北方:煤、石油、鐵;

  ③西北:石油、天然氣;

  ④青藏:太陽能、地熱能、水能

  (三、)資源跨區域調配

  ①原因:自然資源分布的不均衡與社會資源分布的地域差異

  ②水資源的跨流域調配——南水北調;

  ③能源資源的跨區域調配——西氣東輸和西電東送、北煤南運。

  ④西氣東輸經過的自然帶:溫帶荒漠帶、溫帶草原帶、溫帶落葉闊葉林、亞熱帶

  常綠闊葉林經過的氣候區: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

  季風氣候川氣東輸經過的自然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⑤西電東送:

  a北路(火電為主)供應京津唐和華北;

  b中路(水電為主)供應華中、華東和長三角;

  c南路(水電為主)供應華南和珠三角

  (四、)河流開發

  ①流域治理—修大壩—攔洪蓄水—中下游流量季節變化減小、泥沙淤積量減少—海浪侵蝕作用增強

  ②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核心是梯級開發(控制水位,疏通河道,治理洪澇)

  a:――→防洪、灌溉、養殖――農、林、漁等第一產業水平提高

  b:――→航運、旅游業――第三產業發展

  c:――→發電(火電、水電、核電)――發展煉鋁、化學高耗能工業――形成工業走廊

  (五、)山西煤炭資源的綜合開發:

  ①山西煤炭資源豐富,品質優良,開采便利,且位置靠近東部,成為我國重要的煤炭基地。

  ②問題:山西產業結構以煤炭工業為主,十分單一;由于國家優化能源消費結構,將改變過分倚重煤炭的局面;煤炭開采和利用過程中,破壞地表,加劇水土流失,形成嚴重的大氣污染和水污染。

  ③措施:提高煤炭的綜合利用技術,大力發展潔凈煤技術,建立清潔能源生產體系;調整產業結構,重化工業(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等)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發展,大力發展農業、輕紡工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旅游業的發展;做好礦區復墾綠化工作,治理環境污染。

  (六、)荒漠化的防治

  ①荒漠化的實質---土地退化;表現→耕地、草地、林地退化→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次生鹽堿化

  ②我國荒漠化的原因:自然原因—干旱、氣候異常

  人為因素---過度樵采、過度放牧、過度開墾

  ③防治對策:

  A、合理利用水資源;

  B、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筑防護林體系;

  C、調節農林牧之間關系;

  D、多途徑解決農牧區能源問題;E、控制人口增長。

  (七、)黃土高原水土流失

  ①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自然原因—氣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土壤(土質疏松,垂直節理發育);植被(稀少)

  人為原因—人類對資源的不合理利用,過度樵采、過度放牧、過度開墾對地表植被破壞嚴重

  ②水土流失的危害:

  ⑴侵蝕土壤 (跑水跑肥跑土),農業減產;

  ⑵河湖淤積加重;

  ⑶旱澇災害增加

  ③治理措施:

  生物措施—-植樹種草退耕還林還草—-發展多種經營—-恢復植被

  工程措施—-修水庫建梯田打壩淤地—-蓄水保土

  農業技術措施—-深耕改土選育良種地膜覆蓋輪作套種—-蓄水保土

  (八、)熱帶雨林的開發與保護:

  ①雨林生態系統的脆弱性:雨林生物循環旺盛,土壤肥力較低。

  ②雨林對調節全球氣候和保護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作用,雨林被毀,會加劇全球變暖,導致雨林眾多物種的喪失,這對全球人類是一個巨大的損失。

  ③目前對雨林最大的破壞來自于雨林的農業活動(遷移農業、過度開墾、放牧)和商業性木材采伐(往往由跨國公司主導)。

  ④另一值得關注的生態系統:濕地(含河流、湖泊、灘涂、沼澤、珊瑚礁、紅樹林、水田、水庫等)

  (九、)地理信息技術

  1.遙感技術(RS):利用一定技術裝備在航空或航天器上對地物進行感知。

  技術裝備:遙感平臺、傳感器、遙感信息的傳輸與處理系統。

  應用:

  (1)資源調查

  (2)災害監測與環境監測:(水污染、森林病蟲害、大氣監測和天氣預報、旱澇災害監測、海洋環境監測、森林火災監測等)

  2.地理信息系統(GIS):專門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計算機系統。

  技術裝備:計算機軟、硬件。

  應用:資源環境、社會發展等各種信息的統計、分析、評估預測、表達應用等。

  3.全球定位系統(GPS):利用衛星在全球范圍內適時進行導航和定位的系統。

  技術裝備:GPS衛星星座(空間部分)、地面監控系統(地面部分)、GPS信號接收機(用戶設備)。

  應用:軍事、交通出行的導航、定位。

  (責任編輯:商興龍)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高考專業報名咨詢
  • 意向專業:
  • 學生姓名:
  • 聯系電話:
  • 出生日期:
  • 您的問題:
  • 《隱私保障》

分享“2018年高考地理知識點之人文地理基礎知識”到:

58.4K
關注高考招生官微
獲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一级少妇高清性色生活片 | 亚洲高清在线一区 | 中文字幕国产专区99 | 亚州精品国产一线永久 | 中文字幕人成不卡视频在线 | 日韩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影音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