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歷史常考知識點: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017-01-12 09:03:14 來源:精品學習網

  農業屬于第一產業,下面是育路網整理的2017年高考歷史常考知識點: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希望對考生有幫助。

  ★中國古代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鐵農具和牛耕及其發展

  春秋時期,人們掌握了冶鐵技術,出現了鐵農具;戰國時期,鐵農具得到普遍推廣。

  春秋后期,牛耕出現,戰國普及。從此,鐵犁牛耕成為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耕作方式演變過程:

  從原始社會的刀耕火種 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成為我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方式不斷進步)

  ●耕作技術:精耕細作

  隋唐時期出現曲轅犁,中國犁耕技術成熟

  ★中國古代土地制度的演變

  1、奴隸社會(夏商周):土地歸國家所有,實行井田制

  發展過程:

  開始實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廢除(戰國)。

  瓦解及原因:

  ①春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井田制這種生產方式不能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

  ②許多私田出現;

  ③戰爭頻繁,勞動力減少;

  ④魯國等進行稅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國有向私有轉變,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剝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

  2、封建社會的土地所有制:

  形成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先后進行了變法運動。封建制度最終在各國確立起來。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為徹底,廢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多種所有制形式(分三種形式)

  國有土地所有制:

  國家經營,主要用于封賞和授田(如均田制、屯田制)

  土地私有制:

  (包括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農土地所有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土地兼并成為地主擴大地產的主要途徑;

  土地兼并的危害:

  ①稅收減少;

  ②社會矛盾激化,動蕩不安;

  ③導致租佃關系的出現并日趨普遍化。

  自耕農土地所有制:(也稱小農經濟、自然經濟)

  形成:春秋戰國。

  特點: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男耕女織,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

  評價小農經濟(自耕農經濟)

  積極:在封建社會前期,基本上適應了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

  ①比較穩定;

  ②有較高的生產積極性;

  ③是國家賦稅徭役的主要承擔者。

  消極:在封建社會后期,即明清時期,小農經濟日益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①規模小,阻礙社會分工與商品經濟的發展,阻礙近代社會發展;

  ②非常脆弱,很難保證稅收;

  ③容易引發生態矛盾

  小農經濟的地位(影響):

  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始終是在中國封建經濟中占主導地位;在較長時期內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進步;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

  2017年高考歷史常考知識點: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就為大家分享到這里,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育路網。

  (責任編輯:郭峰)

分享“2017年高考歷史常考知識點: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到:

58.4K
關注高考招生官微
獲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亚洲国内一区二区 | 在线观看免费肉片AⅤ视频 久久免费国产視频 |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一级 亚洲欧美国产制服动漫 | 中文亚洲欧美丝袜清纯 |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久 | 亚洲最新永久观看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