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復習題
小編為您整理了高二歷史知識點,方便廣大網友查閱!希望各位同學,能從中得到想要的知識。
一、選擇題
1.明清時期產生了一批具有民主思想的進步思想家,他們的思想反映了一定的時代要求,這個“時代”指( )
①資本主義萌芽時代 ②封建制度衰落時代 ③資本主義形成發展時代 ④封建制度高度發展時代
A.①④ B.③④
C.①② D.②③
解析:選C。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的能力。明清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衰落時期,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并緩慢發展。由此可判斷出這一時期的時代特征。也可由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進行分析。
2.《焚書•答耿中丞》說:“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待取給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則千古以前無孔子,終不得為人乎?故為愿學孔子之說者,乃孟子自所以止于孟子,仆方痛撼其非夫,而公謂我愿之歟?”李贄此話的含義主要是 ( )
A.批判摧殘人性的孔子思想
B.肯定人皆有獨立思考的權利
C.揭露道學家們的虛假面目
D.主張親身實踐并學以致用
解析:選B。由“待取給于孔子而后足也”和“孟子自所以止于孟子”可知,李贄強調了人的自我思考的重要性,B項正確;A、C、D在材料中并未涉及。
3.“民貴君輕”思想以及“天下為主,君為客”思想反映了中國古代傳統的( )
A.民主思想 B.儒家“仁政”思想
C.民本思想 D.人民主權思想
解析:選C。本題考查對學生的理解能力。“民貴君輕”和“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思想均體現了以“民為本”的民本思想。
4.明清之際著名思想家顧炎武在《日知錄》中寫道:“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 者 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這一思想的深遠影響在于( )
A.動搖了宋明理學的統治地位
B.激發了中華民族的社會責任感
C.促進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D.推動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
解析:選B。顧炎武的這一思想體現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觀點,主要抨擊的是當時的君主專制制度,不是統治思想和經濟政策。這一思想重在激發人們對國家興亡的社會責任感。
5.王夫之堅持以儒家六經為自己的治學原則,但又不盲從,別開生面。他( )
A.指出君主是“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的大害
B.主張發揮孔子“博學于文,行己有恥”的積極思想
C.提出“天地之化日新”
D.著重批判舊儒學的“君為臣綱”思想
解析:選C。王夫之是一位進步的唯物思想家,他認為物質是不斷變化的,其發展變化有規律可循。
6.王陽明說:“你來看花樹,它才存在;你不去看,山中的花樹就不存在。”王夫之卻說:“浙江有座山,我沒有去過那山,就說那山不存在嗎?”二者觀點的本質區別是( )
A.唯心思想與唯物思想的交鋒
B.心學與經世致用思想的交鋒
C.不同階級學術思想的交鋒
D.以什么樣的方式維護統治的交鋒
解析:選A。王陽明的言論體現了“心外無物”的思想,是唯心主義,而王夫之的說法反映了事物的客觀存在,屬于唯物主義思想,故A說法符合題意。
7.明代小說《西游記》中的孫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自由自在”的生活,對強加于他頭上的緊箍咒一直耿耿于懷,成佛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把它打個粉碎。它反映出明代出現( )
A.追求個性自由,反對綱常禮教的思想
B.注重氣節,自我節制,奮發立志的思想
C.追求民主自由,反對君主專制的思想
D.追求金錢,海外冒險的拜金主義思想
解析:選A。明清時期工商業經濟發展,士人階層逐漸壯大,反對傳統禮教的小說逐漸增多,而《西游記》中孫悟空的形象實際上就是一個反禮教的形象,其頭上的緊箍咒實際代表的是中國傳統的綱常禮教秩序。
8.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三人被稱為進步思想家,主要是因為他們( )
①反對君主專制獨裁,主張“人民為主”
②主張“工商皆本”,強調經世致用
③主張推翻帝制,建立人民主權的國家
④對儒學思想進行了總清算,創建了新的思想 體系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選A 。本題考查三大思想家思想的進步性和共同點。解題時應抓住“進步”二字,正確區分其思想中體現了歷史發展潮流,有利于社會進步的內容。
二、非選擇題
9.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1:是以其(君主)未得之(天下)也,荼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產業,曾不慘然,曰我固為子孫創業也。其既得之也,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視為當然, 曰“此我產業之花息也”。然則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材料2: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凡君所畢世而經營者,為天下也;今也以君為主,以天下為客。凡天下之無地而得安寧者,為君也。
材料3:或曰:臣不與子并稱呼?曰:非也。父子一氣,子分父之身而為身。故孝子雖異身,而能日近其氣,久之無不通矣;不孝之子分 身而后,日遠日疏,久之而氣不相似。君臣之名,從天下而有之者也。吾無天下之責,則吾在君為路人。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為事,則 君之仆妾也;以天下為事,則君之師友也。夫然,謂之臣,其名累變。夫父子,固不可變者也。
——以上材料均摘自黃宗羲《明夷待訪錄》
請回答:
(1)據材料1指出君主和天下百姓實際上是一種什么關系?作者的主張具有一種什么政治傾向?
(2)材料2反映的思想的局限性又是什么?
(3)根據材料3指出黃 宗羲認為君臣與父子關系有何不同?
解析:本題通過黃宗羲關于君主與臣民的三則材料,考查分析、比較、概括等能力,材料為文言文,閱讀、理解難度較大,要認真閱讀,根據題目要求,提煉 有效信息,對黃宗羲的觀點進行辯證的分析。
答案:(1)君主是天下百姓的統治者和剝削者。反對腐朽的封建專制集權制度,認為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
(2)通過古今對比,將對今世社會的批判和對未來社會的期望寄托于對遠古時代理想化社會的追求之中。在思想上還保留著傳統的印跡。
(3)父子血緣關系不能更改,而君臣關系則是可以“累變”的。
(責任編輯:李江濤)
分享“高二歷史: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復習題”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