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重溫《勸學》
路有迷津,需要指點;人有困惑,需要消釋。荀子的《勸學》就具有這種作用。
初識圣言,是在批判圣人的年代。懵懵懂懂中感到,我們的人生哲學似乎只有革命、斗爭,斗爭、革命,不需讀。
圣賢。偶見一句話:“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這給學生時代的我以興奮,成為所愛。偏就這句話,敲開我走進荀子世界的大門。當然,知道這句話出自荀子《勸學》還是以后的事。荀子是誰,他還說了些什么,自然成為我的關注。幾十年白駒過隙,從初知、漸識到現在,我對荀子的熱情依然。工作之余,重溫《勸學》,除感嘆他優美的文字,豐富的想象,便是玩味他的循循善誘,苦口婆心。
《勸學》開篇破題:“學不可以已。”深邃的荀子,一眼看穿人生全程,斬釘截鐵般的態度令人躲閃不及,沒有商量。他為自己的結論論證:“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而經過學習后的人又是怎樣的呢?“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行而無過矣。”學識廣博的人,能天天檢討自己的言行,就會更加聰明,不犯錯誤。荀子是善于從生活中悟出道理的哲人,普普通通的現象經過他過濾即成精義。我感佩荀子的學識,他旁征博引,道出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人生體驗。他以黑泥里的白沙不再其白、臭水中的白芷不再其香為例,告訴人們居住時要選個好地方、交友要交那些有學識有修養的人,防止邪惡染身。“居必擇鄉,游必就士”,可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讀荀子,思孟子,孟母三遷與荀子忠告,同曲同工啊!“學莫便乎近其人。”即使學習也莫過于接近良師益友更便利了。在荀子看來,這是最好的學習途徑。
有限的生命,無盡的學習,該從哪里始,哪里終?在荀子看來,學習的程序從誦讀經典開始,而“至乎《禮》而止矣”,即讀到禮法結束。而學習的原則是從學習做個有道德有知識的人開始,直到成為圣人結束。可見。當時荀子對知識的認識主要集中在經典上。在他看來,《禮》規定了敬重禮節儀式的準則,《樂》教人培養和諧一致的感情,《詩》、《書》記載了廣博的知識,《春秋》包含著微妙的道理,而這些經典涵蓋了天地間所有的事情。
審視荀子,其封建色彩毋庸諱言。但我也同時想到一位學者的話:“中國的文化都是有原理的。”荀子《勸學》可否看作這諸多“原理”之一呢?在我看來,他張揚了高尚的獨立自主人格和不被他人所予奪的人格尊嚴。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荀子時代已成過往,而所言精髓似未過時。重溫《勸學》,平添鞭策,更生自省。
(責任編輯:楊旭杰)
分享“高二語文:重溫《勸學》”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