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從《祝福》中的孩子形象看小說的悲劇色彩

2016-12-26 01:46:02 來源:查字典語文網

   《祝福》反映的是在魯鎮這樣一“典型環境”中生活著的一群“典型人物”的生活狀況,通過對人物生存現狀的揭示,再次體現出魯迅先生對國民及其劣根性的思考,讓我們深思民族療救的希望。魯鎮,這是一個魯迅先生筆下經常出現的地點,好多故事都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如《孔乙己》、《故鄉》、《阿Q正傳》、《祝福》等。不論是從城市地理學還是從社會學視角來看,“魯鎮”都帶有中國傳統市鎮濃厚的特征。早在20世紀20年代,張定璜就曾說,“魯鎮只是中國鄉間,隨便我們走到哪里都遇得到的一個鎮,鎮上的生活也是我們從鄉間來的人兒時所習見的生活。”李歐梵在研究魯迅小說時指出:“從一種現實基礎開始,在他25篇小說的14篇中,我們仿佛進入了一個以S城(顯然是紹興)和魯鎮(他母親的故鄉)為中心的城鎮世界。”魯迅小說尤其是他的鄉土小說,實際上是一個個以“魯鎮”型市鎮為社區背景展開的市鎮故事。(轉自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

  畢緒龍《“魯鎮”里的人──重釋魯迅小說的人物形象》)在這樣的環境中都生活著怎樣的一群人呢?酒店老板、小伙計、無數穿著長衣和短衣的人、豆腐西施、阿Q、王胡、趙老太爺、假洋鬼子、魯四老爺、四嬸、柳媽以及無數的“藍眼睛”和“紅眼睛”等人。在他們身上,無不體現出這樣的共同點來:有的人是暫時做穩了奴隸而洋洋自得,有的人為了求得做奴隸的地位而不惜以“爬”或“擠”的方式拼命爭取,甚至殞身相搏。

  《祝福》中刻畫了一大群在“奴隸時代”以“奴隸規則”生活著的人:如高高在上、道貌岸然如“四叔”般的衛道士;地位低微、身受其毒而乏覺,“五十步笑百步”的如“柳媽”般的可憐蟲;一樣渾渾噩噩、空虛無聊、以咀嚼別人痛苦來滿足自己獵奇心理的無數“男人”和“女人”;兇殘無情的“婆婆”和“大伯”等。他們有著“狼”一般的兇性,紛紛的把祥林嫂往死路上趕。而讓人更觸目驚心的是,在這一大群人中,甚至還有一群不諳世事、懵懂無知卻籠罩在大人眼光中的“吃驚”的小孩。小說雖然對于孩子的筆墨不多,僅在人們對祥林嫂“阿毛的故事”開始失去興趣的時候這樣寫到,“孩子看見她的眼光就吃驚,牽著母親的衣襟催她走”,但是驚鴻一瞥的語句,卻為文章平添了不少的悲劇色彩。

  我們知道,二十世紀20年代的中國社會,是五·四運動的煙火正濃,新文化運動波瀾壯闊,各種新思想、新事物不斷涌現,“賽先生”和“德先生”蒞臨中國的時候。但是生活在魯鎮“祝福”景象中的人們過著一種怎樣的生活呢?小說寫到,五年以后我回到闊別已久的魯鎮,“四叔”還是“比先前沒有什么大改變,單是老了些”,其余的幾個本家和朋友也是如此,所有的一切依然沒有改變──“家家如此,年年如此”。魯鎮還是熟悉中的魯鎮,那里的生活方式、生活習俗、生活秩序絲毫都沒有發生一丁點的變化。當然,僅僅五年的時間,要發生根本的變化是不大可能的。但是,那是一個“日新夜異”、“突飛猛進”的年代啊,在那樣一個年代,魯鎮卻能“年年如此”,那就有一些不正常了啊!造成這“原狀維持”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呢?恐怕還是《近思錄集注》和《四書襯》這樣的東西吧!我們怎能夠奢求“祝福”中的人們來參與這場革新運動呢?他們不是還在為頭發的去留而傷神,為茴香豆有幾種寫法而爭論不已,甚至為是該稱昨日的朋友為“老爺”還是“迅哥兒”而躊躇嗎?

  魯迅先生在《燈下漫筆》中早就將三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一針見血的劃分為這樣兩個時代,即: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和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在《祝福》中,我們分明也看到了這樣兩個時代在人們心中的影子。以魯四老爺為首的若干人等拼命的維持著奴隸的地位,這當中包括柳媽這樣的下層人物和魯鎮中無數的“短衣幫”們;而以祥林嫂為代表的“孤家寡人”卻在拼命的想成為奴隸,“逃”、“捐”、“撞”式的掙扎就是明證。為腐死的事物效忠本身就讓覺得了無盡的悲哀,而在這樣的悲哀中,一群孩子的出現又讓我們感到了說不出的悲涼。

  《故鄉》中我們已經目睹了“閏土”帶給我們的悲哀,《狂人日記》中我們也領略了在“娘老子”浸潤下的孩子的可怕,而《祝福》中在一個以“奴隸規則”來規劃人們行為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會是怎樣的呢?

  魯迅先生的《題<彷徨>》中這樣寫到:“寂寞新文苑,平安舊戰場。兩間余一卒,荷戟獨彷徨。”從中我們不難感受到先生的彷徨心理。雖然說此時的魯迅已經從槐樹下的小院中走了出來,但是“鐵屋子”的陰影未必就在先生心中散去。煙霧繚繞中,那炯炯而幽深的目光在注視著什么?那不是對民族和國家前途的思考嗎?同樣在《燈下漫筆》中,魯迅先生對“現在的青年”發出了“創造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第三樣時代”的號召,并“吶喊”著鼓舞人們從沒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條路來。此時的魯鎮,就是一片沒有路徑的荒漠,而荒漠中的吶喊是多么的讓人覺得悲涼啊!沒有傾聽者。因為這是一個“冰化的世界”。所以先生選擇了逃避,“無論如何,我決計明天要走了”。希望已無所謂有無了,祥林嫂在人們的“祝福”聲中悄無聲息的消亡,即使是最值得期待的孩子,也只是“牽著母親的衣襟催她走”。這里,最純真的心靈被冷漠,最期待的希望被扼殺。“祝福”的鈍響聲中,似乎又踽踽行走著無數個“閏土”。沒有“夏瑜墳頭憑空填上花環的”亮色,“我”只能在“天地圣眾”的“醉醺醺”中選擇離開。感受不到“明天”的希望,不如歸去!

  恩格斯關于“典型環境”的理論告訴我們,人物生活的具體小環境與社會大環境是統一的。那就讓我們再回到小說的開頭,體會一下作者開場白的環境描寫吧:“在灰白的沉重的晚云中間時時發出亮光,接著一聲鈍響,是送灶的爆竹;近處燃放的可就更強烈了,震耳的大音還沒有息,空氣里已經散滿了幽微的火藥味。”這是魯鎮“新年的氣象”,寥寥數語,卻勾勒出年底壓抑沉悶的氣氛,為故事的發生、人物的命運都蒙上了一層灰暗的色彩。樂景不樂,只叫人覺得沉郁,一切全無美感,暗淡的色彩和悲哀的情調中,作者的感情傾向暴露無遺。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能夠想象孩子原本漆黑的瞳孔,清澈的眸子在魯鎮的天空下,會被染成怎樣的顏色呢?

  也許,有的孩子也會象“我”一樣選擇離開,但我們實在無法從“魯鎮”這一冰化世界中看到粉碎這堅冰的希望。“魯鎮”,也許很快就要把孩子“吞噬”。狼來了,救救孩子!

  (責任編輯:楊旭杰)

分享“高二語文:從《祝福》中的孩子形象看小說的悲劇色彩”到:

58.4K
關注高考招生官微
獲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 | 日韩在线精品一二三区 | 亚洲Ⅴa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一区中文字幕最新在线 | 亚洲一区在线尤物 | 亚洲49vv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