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必修三筆記: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和文化

2016-11-03 18:57:10 來源:學習啦

   一、古代中國的科技成就

  1.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及其西傳

  1)造紙術

  (1)西漢時期發明造紙術。

  (2)東漢宦官蔡倫改進造紙術,蔡侯紙原料易得、造價低廉。

  (3)造紙術經阿拉伯人傳到非洲和歐洲,影響最為久遠,有利于文明發展和社會進步。

  2)印刷術

  (1)隋唐出現雕版印刷術,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確刊印日期的印刷品是868年我國印制的《金剛經》。

  (2)北宋平民畢升發明(泥)活字印刷術。

  (3)活字印刷術經波斯傳到西方,“成為新教的工具”,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有利于文化的傳播和發展,有助于人們的思想解放。

  3)指南針

  (1)戰國時期發明“司南”(《韓非子》)

  (2)北宋,指南針用于航海。

  (3)南宋時指南針傳到阿拉伯,促進了各國航海事業發展,為新航路的開辟、早期殖民擴張和世界市場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

  4)火藥

  (1)唐朝出現火藥配方,唐末火藥開始用于軍事。

  (2)北宋時火藥已廣泛在軍事上使用,設有專門機構制造火藥武器。

  (3)南宋時發明了“突火槍”,管形火器的出現,開創了人類作戰史的新階段。

  (4)我國發明的火藥在13世紀中期傳入阿拉伯,后來又由阿拉伯傳入歐洲,成為資產階級戰勝封建勢力的有力武器。

  總而言之,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西傳歐洲,促進了歐洲的資本主義發展和社會形態更替,預示著資本主義社會的到來,對世界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科學技術能否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取決于當時的社會環境。

  二、中國傳統科學為什么能夠長期領先世界?為什么中國科技又會在明清時期走向衰落?

  1、長期領先世界的原因:中國最早建立了封建制度,是當時最先進的國家,同時國家對科技尤其是涉及到農業的科技給予了一定支持;統一是歷史發展的主流,社會相對安定;封建經濟長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推動了科技發展;民族融合,長期對外開放,經濟文化交流頻繁。

  2、在明清走向衰落的原因:明清時期封建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不能對科技的發展提出迫切要求和推動力;封建統治者推行“重農抑商”政策,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也阻礙了有關科技的發展;封建統治者推行“閉關鎖國”政策,阻礙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文化專制主義,如八股取士、文字獄等,使近代自然科學失去了產生和發展的政治文化基礎;程朱理學的束縛;中國傳統科技自身的局限性,即:1)注重實踐經驗的總結,缺乏理論上的探索,得到發展的一般只是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的天文歷法等科技領域;2)缺少實驗的傳統。

  (責任編輯:彭海芝)

分享“高二歷史必修三筆記: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和文化”到:

58.4K
關注高考招生官微
獲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在线国内精品自线视频 | 亚洲欧美丝袜中文综合 |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57 | 亚洲国产福利小电影 |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久白丝袜 | 中文字幕精品日韩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