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歷史上重大的物理事件匯總

2016-11-02 22:23:38 來源:愛學啦網

   隨著人們對物質世界的各種現象逐步細致的觀察,對物質世界的內在奧秘逐步深人的探究,對物質世界的運動規律逐步精準的把握,物理學作為人類認識自然界的基礎學科,其理論日臻完善.在物理學的穩步發展過程中,尤其是物理學自17 世紀以來的迅猛發展過程中,一系列堪稱里程碑的重大物理事件,清晰地標定了物理學科發展的進程.

  這里,以年代為序呈現針對一系列重大物理事件的簡要表述,盡管會有疏漏,但仍應該能夠為一線的學科教學提供相應的便利.

  前650 一前550 年古希臘人發現摩擦唬拍可使之吸引輕小物體,發現磁石吸鐵.前4 世紀《 墨經》 中記有光學的實驗研究、杠桿的平衡研究.柏拉圖學派已認識到光的直線傳播和光反射時人射角等于反射角.

  前25 0年左右《 論衡》 中敘述司南的應用.中國西漢時期有用漏壺(刻漏)計時的記載.

  1 世紀古希臘發明蒸汽轉動器和熱空氣推動的轉動機.

  10 世紀中國發明了使用火藥的火箭.

  1041 一1048 年宋朝畢異發明活字印刷術,早于西方約400 年.

  1200 一13 00年歐洲人開始使用眼鏡.

  13 世紀意大利人指出虹、霓是由日光的反射和折射現象造成的.1543 年哥白尼的《 天體運行論》 出版.

  1583 年伽利略發現擺的等時性.

  1600 年吉爾伯特著《 磁石》 一書,系統地論述了地球是個大磁石,描述了許多磁學實驗,初次提出摩擦吸引輕小物體不是由于磁力.

  1605 年培根發表《 學術的進展》 ,提倡實驗哲學,強調以實驗為基礎的歸納法,對17 世紀科學實驗的興起起了很大的號召作用.

  1609 年開普勒發表偉大著作《 新天文學》 ,書中提出了他的前兩個行星運動定律.

  1619 年開普勒出版《 宇宙的和諧論》 ,書中詳細闡述了第三定律.1621 年斯涅耳發現折射定律.

  1632 年伽利略的《 關于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 正式出版,強有力地支持了地動學說,首先闡明了運動的相對性原理.

  1638 年伽利略在荷蘭出版《 關于兩門新科學的談話和數學證明》 .1643 年托里拆利和維維安尼提出氣壓概念,發明了水銀氣壓計.1653 年帕斯卡發現靜止流體中壓力傳遞的原理(即帕斯卡原理). 1654 年蓋里克發明抽氣泵,獲得真空.

  1658 年費馬提出光線在媒質中遵循最短光程傳播的規律(即費馬原理). 166 。年格里馬爾迪發現光的衍射現象.

  1662 年玻意耳實驗發現玻意耳定律(14 年后馬略特也獨立發現此定律). 1663 年格里開做馬德堡半球實驗.

  1666 年牛頓用三棱鏡做色散實驗.

  1669 年巴塞林那斯發現光經過方解石有雙折射的現象,

  1675 年牛頓做牛頓環實驗,這是一種光的干涉現象,但牛頓仍用光的微粒說解釋.

  1676 年羅默根據木星衛蝕的觀測,推算出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首先獲得光速有限的證據.

  1678 年胡克闡述了在彈性極限內表示力和形變之間線性關系的定律(即胡克定律).

  1687 年牛頓發表《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闡述了牛頓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這標志著經典力學體系的建立.

  1690年惠更斯出版《 光論》 ,提出光的波動說,導出了光的直線傳播和光的反射、折射定律,并解釋了雙折射現象.

  1704 年牛頓出版《 光學》 一書.

  1714 年華倫海特確立華氏溫標.

  1738 年D .伯努利出版《 流體動力學》 ,提出描述流體定常流動的伯努利方程.他設想氣體的壓力是由于氣體分子與器壁碰撞的結果,導出了玻意耳定律.1742 年攝爾修斯提出攝氏溫標.

  1745 年克萊斯特發明儲存電的方法;次年馬森布洛克在萊頓又獨立發明此方法,后人稱之萊頓瓶.

  1747 年富蘭克林發表電的單流質理論,提出“正電”和“負電”的概念.1752 年富蘭克林做風箏實驗,引天電到地面.

  1760年布萊克發明冰量熱器,并將溫度和熱量區分為兩個不同的概念.1761 年布萊克提出潛熱概念,奠定了量熱學基礎.

  1767 年普利斯特利根據富蘭克林所做的“導體內不存在靜電荷”的實驗,推得靜電力的平方反比定律.

  1769 年瓦特提升了蒸汽機的效率,產業革命到來.

  1775 年伏打發明起電盤.法國科學院宣布不再審理永動機的設計方案.1785 年庫侖借助扭秤發現庫侖定律.

  1787 年查理發現氣體膨脹的查理一蓋,呂薩克定律(蓋? 呂薩克的獨立性研究發表于1802 年).

  1791 年伽伐尼發表《 肌肉運動中的力》 .

  1798 年倫福德提交論文《 論摩擦激起的熱源》 ,為熱的運動說提供了有力支持,他做的摩擦生熱實驗是反對熱質說的重要依據.卡文迪許用扭秤實驗測定引力常量G . 18 世紀末人類第一次利用高壓壓縮方法將氨液化.

  1799 年戴維做真空中的摩擦實驗,以證明熱是物體微粒的振動所致.18 。。年伏打發明伏打電堆,電學研究從此進人飛速發展的時期.赫謝爾從太陽光譜的輻射熱效應發現紅外線.

  1801 年里特爾根據太陽光譜的化學作用發現紫外線.托馬斯? 楊用干涉法測光波波長,提出光波干涉原理,雙縫干涉實驗有力地支持了光的波動說.1802 年沃拉斯頓發現太陽光譜中有暗線.

  1808 年馬呂斯發現光的偏振現象.

  1811 年布儒斯特發現偏振光的布儒斯特定律.

  1815 年夫瑯和費開始用分光鏡研究太陽光譜中的暗線.

  1815 年菲涅耳以楊氏干涉實驗原理補充惠更斯原理,形成惠更斯一菲涅耳原理,圓滿地解釋了光的直線傳播和光的衍射問題.

  1820 年奧斯特發現導線通電產生磁效應.畢奧和沙伐爾由實驗歸納出電流元的磁場定律.安培提出分子電流,由實驗發現電流之間的相互作用力,1822 年進一步研究電流之間的相互作用,提出安培作用力定律.

  1821 年塞貝克發現溫差電效應(塞貝克效應).菲涅耳發表光的橫波理論.夫瑯和費發明光柵.傅立葉出版《 熱的分析理論》 ,詳細研究了熱在媒質中的傳播問題.1824 年卡諾提出卡諾循環.

  1826 年歐姆確立歐姆定律.

  1827 年布朗運動被發現.

  1827 年安培奠定了電動力學的基礎.歐姆發表《 伽伐尼電路的數學論述》 ,歐姆定律建立.

  1830年諾比利發明溫差電堆.

  1831 年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

  1833 年法拉第提出電解定律,

  183 注年楞次建立楞次定律.拍耳帖發現電流可以致冷的拍耳帖效應.克拉伯龍導出相應的克拉伯龍方程.哈密頓提出正則方程和用變分法表示的哈密頓原理.1835 年亨利發現自感,后又于1842 年發現電振蕩放電.

  1840年焦耳從電流的熱效應發現焦耳定律.

  1842 年多普勒發現多普勒效應.邁爾提出能量守恒與轉化的基本思想.勒諾爾用實驗測定實際氣體的性質.

  1843 年法拉第用實驗證明電荷守恒定律.

  1848 年威廉? 湯姆孫提出絕對溫標.

  1850年焦耳作《 論熱功當量》 的報告.斐索首次在地面上測光速.1851 年傅科做傅科擺實驗,證明地球自轉.

  1854 年克勞修斯闡明熱力學第二定律.

  1855 年傅科發現渦電流(即傅科電流).

  1857 年韋伯與柯爾勞青測定電荷的靜電單位和電磁單位之比,發現該值接近于真空中的光速.

  1858 年克勞修斯引進氣體分子的自由程概念.普呂克爾在放電管中發現陰極射線.

  1859 年麥克斯韋發表《 氣體動力理論的說明》 ,提出氣體分子的速度分布律.基爾霍夫開創光譜分析,其后通過光譜分析發現艷、鉚等新元素,他還發現發射光譜和吸收光譜之間的聯系,建立了輻射定律.

  1861 年麥克斯韋引進位移電流概念.

  1864 年麥克斯韋提出電磁場的基本方程組(后稱麥克斯韋方程組),并推斷電磁波的存在,預測光是一種電磁波,為光的電磁理論奠定了基礎.

  1865 年克勞修斯提出嫡的概念.麥克斯韋發表《 電磁場的動力學理論》 ,全面論述了電磁場理論.

  1868 年玻耳茲曼推廣麥克斯韋的分子速度分布律,建立了平衡態氣體分子的能量分布律― 玻耳茲曼分布律.

  1869 年安德紐斯由實驗發現氣一液相變的臨界現象.希托夫用磁場使陰極射線偏轉.

  1871 年瓦爾萊發現陰極射線帶負電.

  1872 年玻耳茲曼發表《 氣體分子熱平衡的進一步研究》 ,提出輸運方程(后稱為玻耳茲曼輸運方程)、H 定理和嫡的統計解釋.

  1873 年范德瓦爾斯提出實際氣體狀態方程.

  1877 年瑞利出版《 聲學原理》 ,為近代聲學奠定了基礎.

  1879 年克魯克斯開始研究陰極射線.斯特蕃建立了黑體的面輻射強度與絕對溫度關系的經驗公式.霍爾發現電流通過金屬在磁場作用下產生橫向電動勢的霍爾效應.

  1880年居里兄弟發現晶體的壓電效應.

  1881 年邁克耳孫首次做以太漂移實驗,得“零結果”.

  1885 年邁克耳孫與莫雷合作改進斐索流水中光速的測量.巴耳末發表已發現的氫原子可見光波段中4 根譜線的波長公式.

  1887 年邁克耳孫與莫雷再次做以太漂移實驗,又得“零結果”,否定了靜止以太的假說.赫茲做電磁波實驗,證實了麥克斯韋的電磁場理論.同時,赫茲發現光電效應.1888 年赫茲用實驗證實了電磁波和光波的同一性.

  1890 年厄擊用實驗證明慣性質量與引力質量相等.里德伯發表堿金屬和氫原子光譜線通用的波長公式.

  1893 年維恩導出黑體輻射強度分布與溫度關系的位移定律.

  1895 年洛倫茲發表電磁場對運動電荷作用力的公式,后稱該力為洛倫茲力.居里發現居里點和居里定律,倫琴發現X 射線.

  1896 年維恩發表適用于短波范圍的黑體輻射的能量分布公式.貝可勒爾發現放射性.塞曼發現磁場使光譜線分裂,稱塞曼效應.洛倫茲創立經典電子論.1897 年J . J .湯姆孫用陰極射線證實電子的存在.

  1898 年盧瑟福揭示鈾輻射復雜的組成,他把“軟”的成分稱為。射線,“硬”的成分稱為俘射線.居里夫婦發現放射性元素鐳和針.

  1899 年列別捷夫用實驗證實光壓的存在.盧梅爾與魯本斯等人做空腔輻射實驗,精確測得輻射能量的分布曲線.

  1900 年瑞利發表適用于長波范圍的黑體輻射公式.普朗克為解決黑體輻射實驗事實和理論的矛盾,提出能量量子化假設,從而創立了量子論.

  1901 年考夫曼通過鐳輻射線測日射線在電場和磁場中的偏轉,發現電子質量隨速度變化.理查森發現灼熱金屬表面的電子發射規律.倫琴因發現X 射線獲首屆諾貝爾物理學獎.吉布斯寫成《 統計力學的基本原理》 .

  1902 年勒納德從光電效應實驗得到光電效應的基本規律:電子的最大速度與光強無關,為愛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說提供了實驗基礎.吉布斯出版《 統計力學的基本原理》 ,創立統計系綜理論.

  1905 年愛因斯坦發表關于布朗運動的論文,并發表光量子假說,解釋了光電效應等現象.朗之萬發表順磁性的經典理論.愛因斯坦發表《 論動體的電動力學》 一文,首次提出狹義相對論的基本原理,發現質能之間的相當性.

  1907 年外斯發表鐵磁性的分子場理論,提出磁疇假設.

  1908 年昂納斯液化了最后一種“永久氣體”氦.佩蘭實驗證實了布朗運動方程,求得了阿伏加德羅常數.

  1908 年佩蘭通過觀察樹脂粒子在重力場中的分布,證實愛因斯坦關于分子大小的理論預言,給反原子論者以致命打擊.

  1908 一1910年布雪勒等人精確測量出電子質量隨速度的變化,證實了洛倫茲一愛因斯坦的質量變化公式.

  1911 年盧瑟福提出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昂納斯發現汞、鉛、錫等金屬在低溫下的超導電性.威耳遜發明威耳遜云室,為核物理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實驗手段.赫斯發現宇宙射線.

  1912 年勞厄提出X 射線通過晶體時發生衍射的理論,并給出有關數學解.弗里德里希和尼平進行X 射線衍射實驗,從而證實了X 射線的波動性.能斯特提出絕對零度不能達到的相應判斷(即熱力學第三定律).

  1913 年玻爾提出氫原子結構模型,發表氫原子結構理論,解釋了氫原子光譜.1915 年在愛因斯坦的倡議下,德哈斯首次測量回轉磁效應.愛因斯坦建立了廣義相對論.

  1916 年密立根用實驗證實了愛因斯坦光電方程.愛因斯坦根據量子躍遷概念推出普朗克輻射公式,同時提出了受激輻射理論,后發展為激光技術的理論基礎.德拜提出X 射線粉末衍射法.

  1918 年玻爾首次提出玻爾理論.

  1919 年日全食的觀測第一次證實了愛因斯坦相對論關于光線在大質量恒星附近通過時會發生彎曲的預言.盧瑟福用a 粒子轟擊氮原子核發現質子,首次實現人工核反應.阿斯頓發明質譜儀,為同位素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手段.巴克豪森發現磁疇.1921 年瓦拉塞克發現鐵電性.

  1922 年斯特恩與革拉赫使銀原子束穿過非均勻磁場,觀測到分立的磁矩,從而證實了空間量子化理論.

  1922 年弗里德曼最早用數學方法提出演化宇宙模型,為大爆炸宇宙模型的提出創造了條件.

  1923 年康普頓發表《 X 射線受輕元素散射的量子理論》 一文,提出康普頓效應.1924 年德布羅意提出微觀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假設.

  1924 年玻色發表光子所服從的統計規律,后經愛因斯坦補充,建立了玻色一愛因斯坦統計.

  1925 年泡利發表不相容原理.海森伯創立矩陣力學.烏倫貝克和高斯密特提出電子自旋假設.

  1926 年薛定愕發表波動力學,證明矩陣力學和波動力學的等價性.費米與狄拉克獨立提出費米一狄拉克統計.玻恩發表波函數的統計診釋.海森伯發表不確定原理.1927 年玻爾提出量子力學的互補原理.戴維孫與革末用低速電子進行電子散射實驗,證實了電子衍射.同年,G . P .湯姆孫用高速電子獲得了電子衍射花樣.1928 年拉曼等人發現拉曼效應.狄拉克發表相對論電子波動方程.1929 年哈勃發現星系發光度和其譜線紅移間的關系,建立了哈勃定律.1928 一193 。年布洛赫等人為固體的能帶理論奠定了基礎.

  1930年趙忠堯發現正負電子對湮滅現象.湯博根據行星的攝動理論計算,發現了冥王星.泡利提出中微子假說.

  1930一1931 年狄拉克提出正電子的空穴理論和磁單極子理論.

  1931 年威耳遜提出金屬和絕緣體相區別的能帶模型,并預言介于兩者之間存在半導體,為半導體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勞倫斯等人制成第一臺回旋加速器.1932 年考克拉夫特與沃爾頓發明高電壓倍加器,用以加速質子,實現人工核蛻變.尤里將天然液態氫蒸發濃縮后,發現氫的同位素― 氛的存在.查德威克發現中子.安德森從宇宙射線中發現正電子,證實了狄拉克的預言.諾爾和魯斯卡發明透射電子顯微鏡.海森伯、伊萬年科獨立發表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假說.1933 年泡利在索爾威會議上詳細論證中微子假說,提出月衰變.蓋奧克完成了順磁體的絕熱去磁降溫實驗,獲得千分之幾的低溫.邁斯納和奧克森菲爾德發現超導體具有完全的抗磁性.費米發表乒衰變的中微子理論.圖夫制成第一臺靜電加速器.布拉開特等人從云室照片中發現正負電子對.

  1934 年切侖柯夫發現液體在俘射線照射下發光的現象,稱切侖柯夫輻射.約里奧? 居里夫婦發現人工放射性.

  1935 年湯川秀樹發表核力的介子場論,預言介子的存在.F .倫敦和H .倫敦發表超導現象的宏觀電動力學理論,玻爾提出原子核反應的液滴核模型.1937 年英國學者雷伯建成第一架射電望遠鏡.

  1938 年哈恩與斯特拉斯曼發現鈾裂變.卡皮查實驗證實氦的超流動性.F .倫敦提出解釋超流動性的統計理論.

  1939 年奧本海默根據廣義相對論預言了黑洞的存在.拉比等人用分子束磁共振法測核磁矩.

  1940年開爾斯特制造第一臺電子感應加速器.

  1940年王淦昌首先提出了用7Be 原子核K 俘獲過程中的核反沖的方法來驗證關于中微子存在的假設的實驗方案.

  1940 一1941 年朗道提出氦且超流性的量子理論.

  1942 年費米等人建成世界上第一座鏈式反應堆,開創了可控核能釋放的先河.19 斗4 一1945 年韋克斯勒和麥克米倫各自獨立地提出自動穩相原理,為高能加速器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1946 年阿爾瓦雷茲制成第一臺質子直線加速器.拍塞爾用共振吸收法測核磁矩,布洛赫用核感應法測核磁矩.

  1947 年庫什精確測量電子磁矩.鮑威爾等用核乳膠的方法在宇宙射線中發現7r 介子.羅徹斯特和巴特勒在宇宙射線中發現奇異粒子.卡爾曼和科爾特曼等發明閃爍計數器.普里高金提出最小嫡產生原理.

  1948 年奈耳建立和發展了亞鐵磁性的分子場理論.張文裕發現拜子系弱作用粒子,并發現了拜子原子.肖克利、巴丁與布拉頓發明晶體三極管.伽柏提出現代全息照相術前身的波陣面再現原理.朝永振一郎、施溫格和費因曼等分別發表相對論協變的重正化量子電動力學理論,逐步形成消除發散困難的重正化方法.

  1948 年伽莫夫提出宇宙大爆炸學說,認為宇宙起源于原始的熱核爆炸.1949 年邁耶和簡森等分別提出核殼層模型理論.

  1952 年格拉塞發明氣泡室,比威耳遜云室更為靈敏.玻爾和莫特爾遜提出原子核結構的集體模型.

  1954 年楊振寧和米爾斯發表非阿貝爾規范場理論.湯斯等人制成受激輻射的微波放大器― 激光器.

  1955 年張伯倫與西格雷等人發現反質子.

  1956 年李政道、楊振寧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的理論.吳健雄等人用實驗驗證了該理論.

  1957 年巴丁、施里弗和庫拍發表超導微觀理論(即BCS 理論).蘇聯在拜科努爾發射場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1958 年穆斯堡爾實現了射線的無反沖共振吸收(即穆斯堡爾效應). 1959 年王淦昌、王祝翔、丁大利等發現反西格馬負超子.1960 年梅曼制成紅寶石激光器,實現了肖格和湯斯1958 年的預言.1961 年格拉肖在量子規范理論基礎上提出弱電統一的理論模型.1962 年約瑟夫森發現約瑟夫森效應.

  1964 年蓋爾曼等提出強子結構的夸克模型.

  1964 年克洛寧等用實驗證實在弱相互作用中CP 聯合變換守恒被破壞.1965 年彭齊亞斯和威耳遜通過觀測宇宙大爆炸時遺留的痕跡― 微波背景輻射,證明了大爆炸理論的正確.

  1966 年朱洪元、胡寧、何柞麻、戴元本小組提出基本粒子的“層子模型”. 1967 一1968 年溫伯格、薩拉姆分別提出電弱統一理論標準模型.1969 年普里高金首次明確提出耗散結構理論.

  1969 年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第一個走下密封艙,奧爾德林緊隨其后.兩名宇航員在月球表面停留了21 h 36 min 21 、,采集了24 kg 月球巖石樣品.1970 年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1973 年哈塞爾特等發現弱中性流,支持了電弱統一理論.丁肇中與里希特分別獨立地發現了J /平粒子.

  1974 年霍金提出黑洞理論,他認為在黑洞附近發生粒子和反粒子的對生.198 。年克利青發現量子霍爾效應.

  1981 年古斯等人提出宇宙大爆炸的“膨脹理論”.

  1983 年魯比亞和范德梅爾等人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發現W 士和Z0 粒子.1986 年繆勒、柏諾茲發現由斕、鋇和銅的氧化物組成的材料在一243 ℃ 時變成超導體.趙忠賢、陳立泉小組發現起始轉變溫度為48 , 6K 的鋇、斕、銅氧化物超導體,并觀測到70K 時具有超導現象.

  1990年哈勃宇宙望遠鏡升空.

  1994 年6 種夸克的最后一種― 頂夸克被發現.

  1996 年歐美科學家相繼利用對撞機制造成反氫原子,使人工制造反物質的愿望得以實現.

  1997 年在奧地利留學的中國青年學者潘建偉與荷蘭學者波密斯特等人合作,首次實現了未知量子態的遠程傳輸.

  1998 年阿爾法磁譜儀首次升空試驗.日本的中微子觀測裝置發現中微子具有靜止質量.

  1999 年中國第一艘無人實驗飛船“神舟”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基地順利升空,經過21h 的飛行后順利返回地面.

  2000年美國芝加哥大學費米加速器國家實驗室發現:中微子存在的直接證據,

  2003 年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成功發射,航天員楊利偉成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國訪客.美國研制出世界上最小的納米電動機.

  2004 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科學家安德烈? 杰姆和克斯特亞? 諾沃塞洛夫用一種非常簡單的方法得到薄石墨烯.

  (責任編輯:康彥林)

分享“高一物理:歷史上重大的物理事件匯總”到:

58.4K
關注高考招生官微
獲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亚洲AV日韩AV高清在线播放 | 日本欧美在线播放免费人成 | 日韩国产网站一区 | 中文字幕久精品在线视频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色婷婷色 | 亚洲国产精品看片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