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歷史一輪測試單元練習題及答案(6)(2)
11.(2014寧德質檢)美國學者C.W.沃特森認為,任何文明都是歷史的產物,有其內在和特定的價值體系,沒有一種文明可以宣稱比其他更為優越,也沒有理由以主流文明自居,并歧視、否定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對此觀點理解不準確的是( )
A.肯定文明的獨特性和價值
B.主張文明之間的平等
C.強調對不同文明的尊重
D.認同西方文明的優越感
解析:D C.W.沃特森認為不同文明之間是平等的,沒有主流與非主流之分,故其不可能認同西方文明具有優越感。
12.(2013湛江模擬)1968年法國總統戴高樂公開批評越南戰爭是“一個偉大國家蹂躪一個小國”的“可憎”的戰爭,能夠和這一情景聯系起來的是( )
A.美國霸權地位逐漸確立
B.歐洲共同體的實力增強
C.經濟全球化的日益加強
D.多極化格局的最終形成
解析:B 題干反映了法國挑戰美國的霸主地位,不再對美國惟命是從,其原因在于歐洲共同體的發展,增強了西歐國家的實力。故選B項。
13.(2013衢州質檢)赫魯曉夫曾強烈反感甲殼蟲樂隊,他說“蘇聯青年不需要這種刺耳的垃圾”,甚至宣稱,“從薩克斯管到彈簧刀僅有一步之遙。”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
A.“良知復興”運動在蘇聯受挫
B.蘇聯拒絕無用、墮落的音樂形式
C.經濟結構決定蘇聯的消費水平
D.政治是影響文化傳播的重要因素
解析:D 赫魯曉夫執政時期,處于美蘇冷戰時期,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對立影響了文化的交流和傳播,因此赫魯曉夫“強烈反感甲殼蟲樂隊”。
14.(2014廈門質檢)在對“冷戰”時期的歷史開展研究性學習中,某校學生擬定的以下主題不符合史實的是( )
A.朝鮮戰爭:熱戰背后的大國角逐
B.歐洲聯合:擴大生存空間的努力
C.跨越鴻溝:中美外交關系的調整
D.蘇東劇變:一場靜悄悄的制度革命
解析:D 通過分析材料的信息可知,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是“冷戰”時期,即1947~1991年。A項的朝鮮戰爭發生在1950~1953年,表面看是在朝鮮半島進行的戰爭,是局部熱戰,實質是大國的角逐;B項的歐洲聯合在1951年以后,主要是因為美蘇對歐洲的爭奪威脅了歐洲的安全,因而聯合起來以增強實力;C項1972年中美關系的調整,打破了美國遏制中國所形成的外交僵局,我國外交出現了新局面;蘇東劇變即東歐和蘇聯相繼發生了巨大變革,社會制度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標志“冷戰”局面的結束,也表明兩極格局的瓦解,不是靜悄悄的制度革命。故D項不符合史實,符合題意。
15.(2013廣東一模)新中國成立之初提出“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到50年代中期,又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這一變化( )
A.不再堅持對蘇聯的友好政策
B.改變了美國對華敵視態度
C.意在推動亞非社會主義革命
D.減弱了外交意識形態因素
解析:D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它超越了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差異,以其包容性和開放性逐漸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故D正確。
16.(2013揚州調研)費正清在《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中評論某次國際會議時說:“周恩來利用他個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機敏逐漸減弱了那些懷疑中國或懷疑共產主義的領導人的敵對情緒。”這次會議是( )
A.1953年中印關于西藏問題的談判會議
B.1954年日內瓦會議
C.1955年萬隆會議
D.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
解析:C 萬隆會議上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主張,淡化了意識形態色彩,尋找到了亞非國家共同利益所在。
17.據統計,1955年一年內到中國訪問的使者,有來自亞、非、歐、澳、美五大洲的63個國家的417個代表團,共4 760人,比1954年增加64%。這一年中國外交出現新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一邊倒”政策的實施
B.“求同存異”方針的提出
C.中美關系正常化的實現
D.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活動的開展
解析:B 本題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從時間上來看1955年來中國訪問的人數比1954年多,這要歸結于1955年萬隆會議提出的“求同存異”的原則,促進了中外的交往。A項為新中國成立時的外交政策,排除A;C項中美關系正常化的實現為20世紀70年代的事,不符合題意;D項為新時期中國的外交政策,不符合題意;故正確答案為B。
18.吉爾伯特·羅茲曼在《中國的現代化》中說:中國共產黨人是在20世紀的民族主義和反對帝國主義的氣氛中成長起來的,它強調反對強權,與弱小、不發達的“農村”國家為伍,反對“城市”國家。這一論斷( )
A.說明中國共產黨找到了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
B.反映了新中國一定時期的外交策略
C.反映了20世紀中外交往的全貌
D.反映了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
解析:B 材料中的“農村”國家指發展中國家,而“城市”國家指發達國家,反映了20世紀60年代中國積極發展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系,故選B項,C項錯誤。標志著中國外交政策成熟的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D項錯誤。
19.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外交政策調整,主張不依據一個超級大國的意圖來考慮對另一個超級大國的政策,也不搞“等距離”。這說明( )
A.平衡兩大陣營成為中國首要的任務
B.中國奉行不結盟政策而疏遠美蘇兩國
C.中國奉行積極的獨立自主外交政策
D.國力增強是中國外交獨立自主的前提
解析:C “主張不依據一個超級大國的意圖來考慮對另一個超級大國的政策”“不搞‘等距離’”實際上奉行積極的獨立自主外交政策,要求以國家利益作為制定外交政策的依據。
20.我國著名外交家吳建民在回顧1979年以來的外交成就時,用了3句話概括:“形勢大變化,政策大調整,外交大發展。”其中,這里的“政策大調整”主要指( )
①提出了“不同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結盟”的新戰略 ②維護我國的獨立和主權 ③作出了實行對外開放的調整 ④積極推進新型的區域合作模式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④
解析:B 獨立自主是我國長期以來的外交基本政策,并不是1979年以來外交政策的調整,與題意不相符。①③④皆符合題意。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分享“2017年高考歷史一輪測試單元練習題及答案(6)”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