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之下教與學發生哪些變化?(2)
“小白鼠”如何不迷茫
“我覺得自己就像‘小白鼠’,有些迷茫”,談起高考改革,施靈脫口而出。雖然高考對她來說是兩年之后的事,但她要在這個7月做出一個重要的決定:選擇哪3門選考科目。
“家里人對新的高考方案一知半解,自己也不知道未來想干什么,媽媽和哥哥的意見永遠不統一,只能哪幾門考得好就選哪幾門了。”她和班里的大部分同學都將考試成績作為選擇依據,心里卻仍有顧慮:萬一只是這次考試碰巧成績好怎么辦?自己到底擅長和喜歡哪些科目?大學應該選擇什么專業?顯然,在這道人生規劃的選擇題面前,一年的學習生活沒有讓施靈得出答案。
學校老師也知道,他們試著邀請各行業校友回校分享經驗,建立實習基地、創新中心等讓學生進行職業體驗,請大學老師開設講座等,但并沒有讓學生解渴。“和大城市的學校比,我們在這方面的資源挺欠缺的。”一位老師說。
對徐盼盼這樣的高二學生來說,選考科目早已塵埃落定,更令她苦惱的是眼下的學習。她主動報名了4月舉行的第二次選考,可班級氣氛卻不太理想:有好多同學不參加這次考試,不忙著復習。早自習的鈴聲響了,她坐在課桌前,卻總是靜不下心來,“考試的機會多了,但選考學考同時進行,作業量的負擔挺重的。”徐盼盼有些害怕卻又期待著明年4月的到來:2017年4月后,她將結束所有選考科目的考試,到時就可以全身心投入語數外的課程復習中。
資源難題怎么解決
學生的選擇多了,可學校的配套資源卻有些捉襟見肘。教師、教室都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短缺。
以往的高考模式使得學校的教師資源相對穩定,但選擇一多,不確定性就大了。“比如,今年選擇歷史為選考科目的學生特別多,現有的歷史老師不夠,我們去招了一批新老師,那么如果明年選歷史的學生特別少,不需要這么多老師了,怎么辦?總不能讓老師閑著吧。”學生選課和教師需求的“潮汐現象”,令校長華康清很苦惱,“高考改革的大方向肯定是對的,但實踐起來確實遇到了一些難題。”
對于一個縣級中學來說,滿足35種課程“套餐”中的27種已屬不易。目前學校教師人數有限,高考改革后,教師的工作量和工作強度明顯變大。現在,除了教授語數外科目的教師還是與以往一樣負責兩個班級的教學外,其他科目的教師,最多的要負責5個教學班。
也有一些學校由于師資等限制無法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只開放固定“套餐”,“實際上就是變相分科”,一位老師說。
教學管理如何優化
付增民是高二(8)班的班主任,也是有著15年教齡的數學老師。這個班級里的學生選擇的3門選考科目是思想政治、歷史與地理,等同于現行高考下的文科生。學生們的壓力分散了,他的壓力反而大了。
走班制打破了原先的固定班設置,給許多類似交作業這樣瑣碎的小事帶來了難度,更別提班級管理了。“同學們的步調不一致,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都有差距。”付增民表示。組織考試也不簡單,“3門必考科目與7門選考科目都要開考場,考試時間長度也不一樣。”王新曉說。
付增民以前教文科班的數學,新高考以后,數學不再區分文理科,“對于我們班的孩子來說,數學本來就可能是弱項,這回內容和難度都增加了。”班里不少孩子在數學上花費了很多時間,仍然向他抱怨數學難,成績提高并不顯著,“對我來說,在數學的教學深度和廣度上也要重新把握。”
文科類綜合考試以往得滿分的可能性極低,選考的“賦分制”使其成為可能。這個變化讓有些老師覺得,“賦分制”縮小了學生間的區分度,造成了高端人才的扁平化。
離明年的“新高考”越來越近了,付增民們和徐盼盼們既期待又有些忐忑。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分享“新高考改革之下教與學發生哪些變化?”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