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之下教與學發生哪些變化?
又快到了一年一度的高考季。
這些年,高考改革在全國漸次推開。包括2014年就公布試點方案的浙江與上海,截至目前,已有天津、北京、青海、江蘇、海南、西藏、寧夏、廣西、廣東、甘肅、黑龍江、遼寧、貴州、河北、山東、湖南、貴州、江西等在內的20個省份陸續出臺高考改革方案,啟動高考綜合改革的時間集中于2014年到2019年。
歸納起來,這些省份的高考改革方案有不少共同之處:在考試方面,不分文理,實行必考科目與選考科目的“3+3”模式;一年多考,外語和選考科目可報考兩次;在招錄方面,合并本科錄取批次成為大趨勢;遵循兩依據、一參考,即依據統一高考成績、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參考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信息。
明年,浙江省將迎來試點改革后的第一次“新高考”。高考改革的試點實踐中有何收獲和難題?高招錄取又有哪些變化?本版推出“關注高考高招改革”系列報道,先來看看早走一步的浙江教與學的變化。
——編 者
跨過文理科的分界線
從學校開完家長會回來,施媽媽松了口氣:高考改革了,再也不用犯愁女兒施靈該選文科還是理科了。高考分科的事兒,曾讓她和大兒子施杰吵過很多回。兒子在2009年參加高考,當時,他的物理和地理成績都很出色,化學和政治成績卻很糟糕,媽媽想讓他讀理科,但最終,兒子還是固執地選擇了文科。“現在女兒在讀高一,雖然也有些偏科,但她不用糾結,可以在7門課里任意選擇3門參加考試。”
施媽媽家住浙江永康,在這個地處浙江中部的縣級市,永康市第一中學是唯一一所浙江省一級的重點中學。“兩個孩子很爭氣,前后腳考進一中。”施媽媽的語氣里滿是驕傲。
曾被文理分科困擾的不只施媽媽這一個家庭。高考改革后,除了語文、數學、外語這3門必考科目外,學生可以在物理、化學、生物、思想政治、歷史、地理、技術7門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科目中,自主選擇3門作為選考科目,計入高考總分。現在讀高二的學生,將成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據統計,在永康一中的640名高二學生中,目前有404名同學都跨文理科選擇高考考試科目,占到了學生總數的六成以上。“這應該是高考改革帶來的最實際的突破之一。”副校長吳文廣說。
打破固定班級限制
徐盼盼就是這所中學里跨文理科選考的1/404,她選擇了自己擅長的化學、歷史和政治。“以前我們都在一個班級里上課,現在每個人的課程表都不一樣。”她告別了原先的同桌,開始了走班制的學習。
“7選3”帶來了35種課程選擇“套餐”,固定課表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個性化課程表和走班制。
2015年7月,入學一年的學生基本確定了要參加選考的3門科目。“開放選擇后,640個孩子報上來的選擇五花八門,多達34種,很多都只有一兩個人選。”吳文廣說。在最大程度滿足學生的前提下,學校整合了一部分選擇,確定了27種“套餐”。
入學時的16個班被打破,新形成了14個教學班,每個班大約有30人—48人。3門課程選擇都相同的孩子被安排在前9個教學班,2門相同的孩子分配到了5個教學班,另外2個空教室是特地留出來的,“沒有課的時候可以自己去空教室里自習。”徐盼盼說。
考試機會和選擇多了
根據浙江省公布的高考改革試點方案,外語和選考科目“一年兩考”,選其中1次成績。這意味著,高考不再等同于“一考定終身”。
外語每年安排兩次考試,1次在6月與語文、數學同期進行,考試對象限于當年高考考生;1次在10月與選考科目同期進行。選考科目每年安排兩次考試,分別在4月及10月進行,每科最多報考兩次。
徐盼盼沒有參加去年10月的第一次選考。“大部分內容還沒學完,如果沒有考好,反而給自己添堵。”她想看看考試真題,認真準備第二次選考。
浙江省的選考科目采取“賦分制”的計分方式:成績按等級賦分,以當次高中學考合格成績為賦分前提,高中學考不合格不賦分,起點賦分40分,滿分100分,共分21個等級,每個等級分差為3分,不同等級的人數比例不同,整個分數分配呈現兩端小、中間大的橄欖形。(詳見圖表)
學校高二學部主任王新曉有26年教齡,也經歷過浙江高考的諸多調整。在他看來,雖然新高考要求選考科目與專業掛鉤,但與現行文理分科的情況相比,大家的專業選擇面更廣了,選擇空間也更大了。
早在2015年3月,2017年擬在浙江招生的約1400所高校,就已公布涵蓋2.37萬余個專業(類)的專業選考科目要求。各高校專業(類)提出的選考科目范圍最多3門,考生只要有1門選考科目符合高校設限要求即可報考。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分享“新高考改革之下教與學發生哪些變化?”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