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路高考網,提供查院校、選專業、填志愿,高考擇校路線規劃服務
微信小程序
高校招生小程序

快速擇校

微信公眾號
高校招生公眾號

政策解讀

010-51291557

客服熱線 : 8:00-20:00

2016年高考語文考前練習題及答案(1)

2016-04-01 09:53:56 來源:網絡

  編輯推薦:2016年高考語文考前練習題及答案匯總

  2016年高考即將到來,各位考生都在緊張備考間斷,今日小編為大家整理了,2016年高考語文考前練習題及答案,供大家參考學習:

  題組一 對點練(18分)

  一、(2012·大綱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目。(6分)

  聽 朗 誦

  孫 犁

  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五日晚間,收音機里,一位教師正在朗誦《為了忘卻的記念》。

  這篇散文,是我青年時最喜愛的。每次閱讀,都忍不住熱淚盈眶。在戰爭年代,我還屢次抄錄、油印,給學生講解,自己也能背誦如流。

  現在,在這空曠寂靜的房間里,在昏暗孤獨的燈光下,我坐下來,虔誠地、默默地聽著。我的心情變得很復雜,很不安定,眼里也沒有淚水。

  五十年過去了。現實和文學,都有很大的變化。我自己,經歷各種創傷,感情也遲鈍了。五位青年作家的事跡,已成歷史;魯迅的這篇文章,也很久沒有讀,只是偶然聽到。

  革命的青年作家群,奔走街頭,振臂高呼,最終為革命文學而犧牲。這些情景,這些聲音,對當前的文壇來說,是過去了很久,也很遠了。

  是的,任何歷史,即使是血寫的歷史,經過時間的沖刷,在記憶中,也會漸漸褪色,失去光澤。作為文物陳列的,古代的宗教信徒,用血寫的經卷,就是這樣。關于仁人志士的記載,或仁人志士的遺言,在當時和以后,對人們心靈的感動,其深淺程度,總會有不同吧!他們的呼聲,在當時,是一個時代的呼聲,他們心的跳動,緊緊連接著時代的脈搏。他們的言行,在當時,就是群眾的矚望,他們的不幸,會引起全體人民的悲痛。時過境遷,情隨事變,就很難要求后來的人,也有同樣的感情。

  時間無情,時間淘洗。時間沉淀,時間反復。歷史不斷變化,作家的愛好,作家的追求,也在不斷變化。撫今思昔,登臨憑吊的人,雖絡繹不絕,究竟是少數。有些紀念文章,也是偶然的感喟,一時之興懷。

  世事雖然多變,人類并不因此就廢棄文學,歷史仍賴文字以傳遞。三皇五帝之跡,先秦兩漢之事,均賴歷史家、文學家記錄,才得永久流傳。如果沒有文字,只憑口碑,多么重大的事件,不上百年,也就記憶不清了。文字所利用的工具也奇怪,竹木紙帛,遇上好條件,竟能千年不壞,比金石壽命還長。

  能不能流傳,不只看寫的是誰,還要看是誰來寫。秦漢之際,楚漢之爭,寫這個題材的人,當時不下百家。一到司馬遷筆下,那些人和事,才活了起來,膾炙人口,永遠流傳。別家的書,卻逐漸失落,亡佚。

  白莽柔石,在當時,并無赫赫之名,事跡亦不彰著。魯迅也只是記了私人的交往,朋友之間的道義,都是細節,都是瑣事。對他們的革命事跡,或避而未談,或談得很簡略。然而這篇充滿血淚的文字,將使這幾位青年作家,長期躍然紙上。他們的形象,魯迅對他們的真誠而博大的感情,將永遠鮮明地印在憑吊者的心中。

  想到這里,我的心又平靜了下來,清澈了下來。

  文章與道義共存。文字可泯,道義不泯。而只要道義存在,魯迅的文章,就會不朽。

  1985年9月21日晨改抄訖

  (有刪改)

  1.(整體行文思路分析題)這篇文章是怎樣構思的?請簡要分析。(6分)

  答: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4題。(12分)

  耽在磁器口的光陰

  向貍貍

  離開重慶已有三年,我仍不時想起那個濕漉漉的城市,想起清晨中的南山,想起沙坪壩廣場上黃昏里的行走,想起我的煙雨迷蒙的磁器口,永遠的磁器口。

  我已望不見它,卻知道它仍舊在重慶城西,頭微微偏著,左手輕輕挽著嘉陵江水。這個曾經的水陸碼頭,嘉陵江下游的物資集散地,民國時期變遷成的著名瓷器產地——它因此而得名,就如此定格在我的記憶中。

  那時候我真是青春年少,一不耐煩就將書本一推,徑直出學校后門搭車去磁器口。

  磁器口的大門橫立在馬路中間,敞敞亮亮的,任由各式車輛在其中來來往往。磁器口的正街從上往下,將世界剖為迥然不同的兩個:半條街住著的磁器口人,靠在時間的背后,坐在低矮的檐下,嗑著瓜子,閑聊著天,不曾看三三兩兩過往的行人一眼,他們是磁器口的昨天;走下一段陡峭的石梯,整個繁華的熱鬧的磁器口鬧市就近在眼前了。

  茶館是磁器口大街上舊時的影子,店堂很小,臺下的人喝茶聊天,臺上的藝人敲敲打打,唱著我們聞所未聞的曲子。在離開重慶之前,我和朋友從茶館門前經過,我從來沒有想過要在那些黑漆漆的板凳上坐上一小會兒,突然一陣接一陣砰砰的沙啞的胡琴聲傳來,那么近那么真切,我的心被揪緊了,那一刻我仿佛頓悟了我從未聽懂的茶館里的音樂,我知道離別即將來臨。

  …………

  我終于離開磁器口了。盡管如此,我仍然經常想起磁器口,想起那些兜兜轉轉的少年往事,想起不能回復的獨一無二的大學時光,想起那些耽在磁器口里的光陰。我就這樣從青春的路口路過,來來回回地路過,直到最后一次路過,從此再也沒有回去。

  (有刪改)

  2.(開頭句段作用題)說說開頭第一段在全文結構中的作用。(4分)

  答:

  3.(中間句段作用題)文章第三段在結構上有什么作用?請簡要說明理由。(4分)

  答:

  4.(結尾句段作用題)說說結尾一段在全文結構中的作用。(4分)

  答:

  題組二 綜合練(25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8題。(25分)

  生死之間

  雷抒雁

  ①一位墨西哥的作家曾說:“死亡不是截肢,而是徹底結束生命。”是的,即使一個人的手不慎失去了,殘肢還會提醒他手曾經的存在。死亡,如雪的融化,霧的消散,云的飄移,永遠沒有了,沒有了。

  ②可是,記憶沒有隨著死亡消失,每天,一進房門,你就尋找那張讓你思念、惦記,你如此熟悉的面孔。如果沒有找到,你會情不自禁地喊一聲“媽媽!”然后,一個房間一個房間地去找,看她是在休息還是在操勞——是在洗那些永遠洗不完的衣物,是在為孩子們做晚飯,還是在專注地看電視?可是,這一回,你的聲音沒有得到回應。房子里空蕩蕩的,她不在。看著墻上那張照片,你知道她已永遠離開了。那張一直帶給你歡樂的母親的照片,你突然發現其中竟有一縷憂傷。難道,照片也有靈性,將她對你無微不至的關懷凝聚在目光中?

  ③我不愿再走進母親的房間,不愿觸動她老人家遺留下的衣物,就讓它原樣留存著,任灰塵去封存。唉,每一件遺物都是一把刀子,動一動就會刺傷那脆弱的神經。

  ④日子一天天過去,我不再流淚。誰不知道死是人生的歸宿!生,讓我們給生命打了一個結,死,便是一種解脫。妻子這樣安慰我,兒子也這樣安慰我。他們很快就從痛苦中跳出來,忙忙碌碌,快快樂樂,去干他們自己的事,好像母親的離世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母親的死,給他們留下的只是短暫的痛苦,并沒有留下傷口,而在我的心里,卻留下了很深的傷口,有很多的血流出,我常常按著胸口,希望那傷口盡快愈合。可是很快我發現,愈合的只是皮肉,傷痕的深處無法愈合,時常會有疼痛蔓延開來。

  ⑤我永遠不會忘記2001年9月6日下午5時,在中國作協的會議室學習討論的過程中,我以一種近乎失態的焦灼,希望會議早點結束,然后迫不及待地奔向母親的住處。快到家時,我打電話給家里,想馬上聽到母親的聲音。鈴聲空響,我希望她是到樓下散步去了。

  ⑥推開門,像往常一樣,我喊了一聲“媽媽”,無人應聲。我急忙走進里面的房間,看見媽媽躺在地上呻吟著。我撲過去,一把抱住她,想讓她坐起來,問她怎么了。她只是含糊不清地說著:“我費盡了力氣,可是坐不起來。”我看著床上被撕扯過的被單,看著母親身上揉皺的衣服,知道她掙扎過。可是一切掙扎都沒有用,母親左邊的身子已經癱瘓了,無法坐住。她痛苦,無奈,無助得像個孩子。這個曾經十分堅強的生命,怎么突然變得如此脆弱!

  ⑦可是,無論如何,我明白了那個下午失態的全部原因。一根無形的線——生命之線牽扯著我的心。我的心如紊亂的鐘擺,失去了平衡。我以從未有過的急切,想回到媽媽的身邊。也許,只要她的手撫摸一下我,或者,她的眼神注視一下我,我心中失控的大火就會熄滅。僅僅兩天之后當媽媽咽下最后一口氣,永遠地離開了她生活了81年的這個世界的時候,我覺得,我生命的很大一部分被帶走了,隨著她走了。我猜想,一個人的理論生命也許很長,它就是這樣一部分一部分地被失去親人、失去情感分割,生命最終變得短暫了。

  ⑧醫治心靈傷痛的唯一處方就是“忘記”。可是,對于親人,要忘記又談何容易!只好尋求書籍,尋求哲人,讓理性的棉紗,一點一點吸干情感傷口上的鮮血。

  ⑨我想起了一則關于死亡的宗教故事。有一位母親,她抱著病逝的兒子去找佛,希望能救活她的兒子。佛說,只有一種方法可以讓你的兒子死而復生,解除你的痛苦:你到城里去,向沒有死過親人的人家要一粒芥菜籽給我。那位被痛苦折磨得愚鈍了的女人馬上去找,可是她找遍了全城,竟然沒有帶回一粒芥菜籽。因為,世上根本沒有沒有失去過親人的家庭。

  (摘自《名家散文集》,有刪改)

  5.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

  A.文章以第一人稱作為全文的基本敘述視角,偶爾插入第二人稱、第三人稱,三種人稱各盡其妙,形成了相互輝映之效。

  B.本文以抒情為主,綜合運用描寫、記敘等多種表達方式,細膩地刻畫了作者失去母親后備受煎熬、悲傷無法排遣的內心世界。

  C.妻子和兒子很快就從痛苦中跳出來,并且勸慰“我”,可見他們對“母親”的情感不深厚,無法切身感受為人子者的喪親之痛。

  D.本文在生存與死亡、疼痛與忘卻、焦慮與平靜的兩極振蕩之中,抒發了作者對親情、死亡等命題深刻而又獨特的探討和領悟。

  E.本文語言風格可謂獨具特色:行文樸實平淡、不事雕琢,呈現出了返璞歸真、清淺通俗之美,同時,字里行間又流露出濃濃的情感。

  6.(開頭句段作用題)文章第①段引用了一位墨西哥作家的名言“死亡不是截肢,而是徹底結束生命”,請分析其作用。(6分)

  答:

  7.(整體行文思路分析題)請根據原文內容梳理作者的寫作思路。(6分)

  答:

  8.(結尾句段作用題)有人認為文章最后一段“宗教故事”可以刪去,也有人認為必不可少,請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看法。(8分)

  答:

  答案

  1.①以收聽朗誦開頭,迅速切入主題,看似隨意,實則精心;②以歷史事實為依據,論述影響歷史與世事流傳的原因,緊扣主題,層層深入;③以明確魯迅文章與道義共存的主旨收尾,前后呼應,順理成章。

  2.總領下文,引出描寫對象——磁器口。

  3.①照應前面的“離開重慶已有三年”,并與結尾相呼應,使全文渾然一體。②領起后文對磁器口的介紹。

  4.①總結上文,照應開頭。②強化了對青春時光的懷念,表達了無法回去的痛惜之情。

  5.選CE C項,“可見他們對‘母親’的情感不深厚”純屬臆測,無中生有;E項,本文的語言風格應是詩意化的,不是“清淺通俗”。

  6.①引出“死亡是生命徹底的結束”的觀點,強調死亡就是消失。②與下文“記憶沒有隨著死亡消失”形成對比。(6分)

  7.①先寫人會逝去,但記憶不會消失,引出母親的去世在作者心中留下難以愈合的傷口;②通過追憶母親病逝,進一步抒發喪母之痛;③提出以理性化解喪親之痛的方法。(6分)

  8.(示例一)不能刪去。用宗教故事作結,表明家家都曾有親人去世,人人都有可能失去至親,痛苦是人生常態,難以避免,因此要正視痛苦,用理性化解。主旨與上段作者“讓理性的棉紗,一點一點吸干情感傷口上的鮮血”的觀點吻合。并且這個故事富含哲理,寄寓深遠,能給讀者以深刻啟示。(8分)

 

  (示例二)可以刪去。文章倒數第二段中,作者已經為自己找到了答案——用理性治愈喪親之痛,宗教故事只是這一觀點的一個例證而已。刪去此段,文章結尾會顯得簡潔,也可以使文章主旨更加突出,情感更加鮮明。(8分)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高考專業報名咨詢
  • 意向專業:
  • 學生姓名:
  • 聯系電話:
  • 出生日期:
  • 您的問題:
  • 《隱私保障》

高考低分擇校動態

免費咨詢

在線咨詢
錄取幾率測評
掃碼關注
官方微信公眾號

官方微信公眾號

電話咨詢
聯系電話
010-51291557
返回頂部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亚洲精品秘在线看 | 亚洲男女在线观看视频 | 亚洲中文字幕永久在线不卡 | 偷自视频区在线 | 亚洲一级二级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国自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