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異地高考方案實為外地學生異地升學方案
北京昨天零下5℃,一群有備而來的浙江人,走進教育部大樓,在這里面向全國,專題介紹浙江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治理和緩解義務教育“擇校”問題的經驗。這也是全國教育系統首次介紹省域典型經驗的新聞通氣會。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一司司長王定華說,袁貴仁部長曾經說,教育部的人坐在北京西單的教育部大樓里,很難想出地方教育減負和治理擇校的具體措施,地方上反而有鮮活的案例,有效的手段。而浙江教育界昨天介紹的關于減負與零擇校的措施,昨天也引起了全國媒體的關注。
均衡教育資源 要把老師從學校人變為教育人
浙江雷厲風行開始減負,具體行動始于2010年8月,教育廳采取措施切實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嚴格開設課程;嚴格控制學生作業量;嚴格控制補課;嚴格規范考試管理;嚴格確保學生的休息和鍛煉時間;嚴格規范招生秩序。
省教育廳廳長劉希平說,“大家對教育的不滿,非常多。一些學生和家長把課程表寄給我們,反映學習時間超過10小時、12小時,許多學生和家長都向我們呼吁,現在學生很累、家長很累。全社會都在批評教育,但一旦要對教育現狀做出改變,我們承受的壓力,卻更多。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教育問題,而是一個社會問題。我們的人才觀推崇‘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我們的用人制度過于看重學歷文憑;我們的評價標準看重考試成績和升學率……這些偏差影響是全方位的。”
這也是浙江教育廳不遠千里,在北京開新聞通氣會的原因。教育部門說,希望通過媒體,一次一次與大眾溝通,就教育改革達成共識,在改革中接受全社會監督,也希望吸納全社會的建議。
記者以前曾評論劉希平是一個溫和的教育人,在減負和教育均衡上,他說,骨子里自己是一個堅硬的人,是塊石頭,減負、零擇校、治理擇校亂收費,都需要他像一塊石頭頂得起壓力。
在教育均衡方面,除了已有政策,浙江最近還想推行一個方案:把老師,特別是新進老師,由學校人變成系統人,他不屬于哪個學校,而是屬于教育系統,可以自由配置到某個需要他的學校,以后名師在某些名校固化的現象也許會改變。
異地高考方案月底前發布 讓100多萬外省籍學生能升學
異地高考,是解決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內容。教育部要求各地區在2012年年底前必須出臺異地高考方案,現在最后期限已逼近。
昨天新聞發布會上,浙江教育部門關于異地高考方案也接受了媒體采訪。
劉希平廳長透露,浙江省異地高考方案,已獲通過,這段時間即將公布。浙江異地高考方案,其實應該叫“外地學生異地升學方案”,內容包括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義務教育階段后的升學方案,即積極而有條件地讓他們在浙江參加高考。
浙江教育部門統計,在浙江義務教育階段就讀的外省籍學生有100多萬,是除廣東之外外地學生人口絕對量最多的省份。穩定在浙江就業外來人員子女的學業,是浙江異地高考方案的一個重點,浙江必須讓這些孩子有書讀,參加高考的條件之一,則是要擁有完整的在浙江高中學習的經歷,這樣是為了防止高考移民。
相關閱讀:
(責任編輯:韓志霞)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