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時評:異地高考需要更多理性的聲音
12月19日重慶市教委異地高考新政策,要求學生在渝有三年高中學籍,其父母有合法穩定住所及職業即可,新政策將于2013年實施。截至目前,僅黑龍江、山東、江西、安徽、重慶等省市公布異地高考方案,而矛盾聚焦地北上廣地區的政策仍不明朗。
由于各方利益立場不同,近期社會上因異地高考所引發意見摩擦屢見不鮮,如上海少女占海特爭取異地高考權事件、京教委勸退外地學生家長風波等等。2012年,在這個異地地高考破冰"元年"行將結束之際,關于異地高考的爭論則并未畫上句號……
就異地高考問題,教育頻道分別采訪了北京大學教授張千帆與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兩位學者的觀點不盡相同。
原因之爭:異地地高考問題產生的根源在哪?
熊丙奇:當前計劃錄取制度與高考戶籍制度是目前異地高考根源所在。在目前分省計劃集中錄取的制度下,將招生指標分給各個省份,招生指標就成了各個省爭搶的"蛋糕",結果必然引發各方利益沖突,甚至成為不穩定的"導火索"。只有繞過高考戶籍報考制度,推進自主招生考試改革,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張千帆:異地高考究其根源在于京滬粵等地存在招考"特權"。與其讓外來移民去"爭奪"資源,不如就地取消"特權",實現資源共享和機會均等。諸如北大清華具備優質教育資源的部署高校,更不應該繼續搞地方保護。讓更多學生享受優質教育資源,也是好大學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
途徑之爭:能否通過增加大學錄取指標來滿足考生需求?
熊丙奇:靠增加大學在當地錄取名額來滿足異地考生需求并不現實。在當地增加招生指標,致使招生規模無限擴大,必將降低高等教育質量,帶來更大的危害。
張千帆:可以適當增加大學當地的錄取指標來滿足隨遷子女需求。招生規模擴大在所難免,但它帶來的問題更多的是諸如住宿等這些硬件問題,負面影響還是相當有限的。當然,可以基于當年高考人數規模的考量去靈活增加錄取指標,如果數量太多恐怕也容納不了。
未來之路:高考制度改革是否應該回歸全國統一考試制度?
熊丙奇:只有將高考從國家統一考試變成社會評價考試,允許學校自主招生,學生能夠自由自主選擇大學。這樣的制度設計對學校教育有益,對學生有益,對實現教育公平也更加有利。
張千帆:異地高考目前只是階段性的權宜之計,從長遠來講需要改革招生指標和分省命題制度,建立全國統一考試、公平錄取體制。未必就是以前的統一高考,但是可以在全國建立一個統一的考試標準。
異地高考,將何去何從?社會各界正翹首以盼。在現有的資源格局下開放異地高考,必然會牽涉到多方利益,改革過程中的矛盾爭端在所難免。開放異地高考,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如何讓改革在一個理性軌道持續推進,而非陷入單純的利益之爭,我們需要更多理性的聲音,讓更多關注教育體制改革及教育公平的人參與討論,在"約辯"中去尋求共識,探討問題解決的方向。
相關閱讀:
(責任編輯:韓志霞)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