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指導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政治生活備考要點(2)
二、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進行復習備考
看一組題:
(2010.天津卷)《大公報》載文說:"幾千年來,中國人所懷抱的觀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識和國家觀念,始終沒有打入我們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們從亡國滅種的危機中,開始覺悟了中國民族的整體性和不可分性。這是民族自覺史的開端,是真正的新中國國家的序幕。"該文發表的歷史背景是
A.甲午戰爭爆發 B.中華民國建立
C.抗日戰爭爆發 D.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2010.北京卷)"上海的炮聲應該是一個信號,這一次全國的人民真的團結成一個整體了……我們為著爭我們民族的生存雖至粉身碎骨,我們也不會滅亡,因為我們還活在我們民族的生命里。"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時而作的《一點感想》。讓作者有感而發的背景是
A.抵抗八國聯軍侵略 B.辛亥革命****清廷
C.北伐軍隊進入上海 D.抵抗日本全面侵華
同樣考查日本全面侵華、中華民族覺醒,但兩題[JP3]的呈現方式不一樣,一個從歷史的角度敘述了日本侵華促進了中國人的觀念由"家族"到"民族",另一個從現實層面概述了日本全面侵華喚醒了中國人的民族意識。這兩道題的命題思路"形散而神不散".
2010年高考中類似這樣的題目還有很多,如:廣東文綜卷第14題(通過唐宋兩朝諫官的產生方式和評議對象的不同考查君主****加強的趨勢)和山東文綜卷第10題(通過中央政府機構的變化考查君權對相權的制約)都是考查北宋君主****的加強;全國卷第25題和安徽文綜卷第14題均考查秦郡縣制的影響;全國卷第33題和江蘇歷史卷第10題均考查百團大戰,一個側重于考查戰爭指揮者的統率才能,另一個側重于考查戰役的特點。
上述題目給我們提了一個"醒":對知識的掌握應是全方位的,應對某一個知識點進行多角度訓練。
針對2010年高考的這些新特點,我們在復習中要重點抓4點:全、準、活、補。
1."全"——理清基本線索,全面掌握知識
歷史學科的基本規律是知識點零碎、階段特征明顯、知識的縱橫聯系密切,總體可以說是繁而不亂。復習時要理清基本線索,構建歷史知識體系,切實弄清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和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
以2007年出版的人教版教材為例(本文同),第四單元"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共有八課,內容繁多。如果只注重對單個知識點的復習,則不能掌握這一單元的核心內容。如果理清基本線索,就會達到事半
2."準"——理解基本概念,系統掌握知識的內涵與外延
歷史知識是由一個個的歷史概念組合而成的。歷史概念分為兩部分:理論部分和史實部分。
理論部分是對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共同特征的理論概括,重在對規律、特征、本質的總結。如****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這個概念的理論部分包括:
歷史概念的史實部分是對具體的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概括和評價,包括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時間、地點、原因、人物、內容、經過、結果、影響等,即“事件本身+前因后果”。如中國古代****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這個概念的史實部分包括:
(責任編輯:張影)
分享“名師指導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政治生活備考要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