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歷史備考:知識點問答題4
4.(32分)民生問題自古有之,不同時期、不同國家解決方式不盡相同。近年來,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構建和諧社會,成為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歷史時期奮力追求的理想和目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試圖通過輕徭薄賦的改革,減輕農民負擔,解決民計民生問題,試舉兩例加以說明(4分)
。2)孫中山為解決民生問題提出了什么主張?(2分)這一主張最終未能實現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3)分析美國羅斯福新政是如何解決社會公共服務方面的民生問題的?(2分)在當時起到了什么歷史作用?(4分)
。4)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頭20年里,中國共產黨在處理民生問題上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4分)后來又是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的?(4分)
。5)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我國農村經濟全面振興,主要原因在于中央政府肯定并發展了"農民兩大偉大創舉"。這"兩大偉大創舉"分別是什么?(4分)這對于解決民生問題有何意義?(2分)
。6)根據以上回答,說明你對當代民生問題的認識。(2分)
【參考答案】
。1)唐前期實行租庸調制(或西漢前期的休養生息、北宋中期的王安石變法等),確保農民生產時間,減輕農民賦役負擔。(2分)唐后期實行兩稅法(或明中后期的一條鞭法等),使農民對封建國家的人身依附關系減輕。(2分)
(2)主張:平均地權。(2分)原因:資產階級的局限性,沒有提出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國民大革命時期******右派叛變革命。(4分)
(3)措施:推行"以工代賑"。(2分)作用:緩和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增加就業,改善人民生活。(4分)
。4) 問題:政治、經濟方面"左"傾錯誤的推行,生產遭到破壞,農輕重比例嚴重失調,人民生活長期得不到改善;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束縛生產力的發展,人民生產積極性受挫。(4分) 改革開放后,我國實行經濟體制改革,糧食產量提高;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渡。(4分)
(5)創舉: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發展鄉鎮企業和非農產業。(4分)意義:農村經濟的振興,極大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促進了社會穩定和和諧。(2分)
。6)民生問題關系到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重視改善民生問題,是政府的基本職責。(2分)(答出其中一點得2分,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得分。)
(責任編輯:韓志霞)
分享“2012年高考歷史備考:知識點問答題4”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