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地理知識點回顧13
(五)生物地理和土壤地理
氣候對生物分布的影響光(喜光植物、喜陰植物)、熱(緯度、垂直)、水(森林、草原、荒漠)
植物對環境的指示作用蓮(水生)、駱駝刺(旱生)、矮牽牛(二氧化硫)、樹(風向)
光合作用的意義把無機物(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為有機物(糖類),并釋放出氧氣
生物循環的作用①物質遷移②能量流動③聯系有機界和無機界
原始大氣的成分二氧化碳、甲烷、氫、氨和水汽。
生物在自然環境中的作用①改造大氣②改變陸地水③促成土壤形成④創造有機物質⑤生態
土壤的概念陸地表層具有一定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疏松表層。
土壤的作用聯系有機界和無機界的中心環節。
土壤的組成礦物質、有機質、水分和空氣。
土壤的肥力特征供應和調節植物生長過程中所需的水分、養分、空氣和熱量的能力
理想土壤成分的體積分數礦物質(45)、有機質(5)、水分(20-30)和空氣(20-30)。
土壤與農業生產的關系是人類從事農業生產最基本的自然資源。
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主導作用改造成土母質(有機質的積累、養分元素的富集)
人類活動對土壤形成的影響①改良土壤②引起土壤退化(南方水稻土,北方黑壚土)
(六)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陸地環境各要素間的相互關系整體性(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滲透)
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熱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常綠硬葉林)、溫帶、寒帶。氣候類型主導。自然帶與氣候類型相對應。
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沿緯度變化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南北更替,熱量為基礎)。
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從沿海向內陸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東西更替,水分為基礎)。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從山麓到山頂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垂直更替,熱量為基礎)
(責任編輯:韓志霞)
分享“2012年高考地理知識點回顧13”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