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讓“指揮棒”指向提高教育質量
高考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切入點,也關系高教改革的方向和高教質量。高校招生考試被稱為教育的“指揮棒”,如何通過改革、讓這根“指揮棒”指向提高教育質量上來?
高考,一端連著中小學培養什么樣的學生,一端連著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因此,通過高考這個人才選拔的手段,應該引導中小學教育注重學生的個性完善發展、動手能力培養,應該“指揮”高校按照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設置課程、培養人才。但是,目前高考制度的“指揮”作用還不盡如人意,有值得改進之處。
高考該如何改革?我認為可以分國家考試、高校考試兩步進行。所謂國家考試,指由中央政府或省級政府負責,主要測試考生的基本文化素質、知識水平,由國家有關部門建立題庫,方式是開放式的,一年可以考兩次,考生年齡不限,作為一種資格考試,考試結果5年或者更長時間內有效。所謂高校考試,是高校舉辦的入學考試,由一個高校單獨考試或者數所大學聯考,通過國家考試者才有資格參加。這樣,就給考生提供了多種選擇、多種機會,方便高校選拔適合本校專業和特色的生源,按照行業特點、根據社會需求培養人才就成為可能。
高考改革,要促進國家學歷與高校特色的兼容,讓調整專業、提高辦學質量成為高校的自覺行為,較好地解決招生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對接問題,克服千校一面的現象,使高校以特色取勝。
高等職業院校的招生考試該如何改革?高職教育本質上是區域性教育,省級政府主導這一考試的思路值得肯定。當前,高職院校招生考試的問題是方式單一,許多地方限制生源跨省流動,還有戶籍限制。比如,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主要為制造業培養人才,那么,選拔的生源應該注重服務性、外向型和較高外語水平,在目前單一的考試制度下很難根據學校特點選拔適合學校培養目標的學生。再如,北京約有數百萬流動人口,其中相當一部分是20—30歲的青年打工者,建議選擇北京、上海等大都市作為試點,突破考生必須在戶籍所在地參加高考的限制,允許這些青年就地參加高職院校的入學考試,幫助他們先接受高職教育再打工。
高職院校的招生考試要本著簡單易行、方便考生和家長的原則,應該利于學校選拔職業技能人才、按照社會需要培養人才,考試的時間、地點、類型都應與普通高校招生考試有所區別,可以更靈活一些。
(責任編輯:韓志霞)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