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上海2010高考語文文言文 穩中求變深含啟迪
今年高考的文言文試題在有效考查學生的文言文基礎的同時,相對于去年命題,進一步豐富了考題的內涵,增強了對文章的文學性鑒賞的考查,并在一些難點上顯示出對學生文言文學習思路的一些有益啟發,平穩中寓有深意。
注重基礎
今年的文言文試題從難度和考點上都與往年類似,注重于考查學生的文言文基礎。17題詞語解釋及18題對詞匯用法和意義的考查都密切結合高中語文的文言文教學內容,沒有過偏、過難的詞匯出現。19題解釋句子中,除“諷”字含義稍冷僻外,難度控制仍十分得當。24題選擇正確句意,句中“聽”字含義與《陳情表》中“愿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相近。基礎題型的平穩和扎實,確保了對學生基礎能力的有效考查。
選材回歸
相比于09年高考的文言文,今年的文言文體裁對往年有所回歸。往年命題中第二篇文言文體裁一般為文學性較強的寫景、抒情或說理的散文,而09年首次出現了說明文,今年的第二篇選文《九疑山圖記》則重新回歸到寫景圖記的體裁。此文的出現,也使考綱中對于作品的表現手法、語言風格等方面進行鑒賞的要求得到了落實。如第23題引導考生賞析劃線句表現手法所形成的“以聲襯靜”的效果,第25題從句式結構角度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語言風格,使針對文言文的文學性賞析又重新回到了高考試卷中。
難點解析
縱觀歷年高考文言文閱讀,使考生較為擔憂的是對“超綱”詞匯的把握。高考考試手冊的附錄中已給出高考文言文300個常見實詞表,但文言文選段均來自于歷史的文本,而不是根據實詞表生造的語段,因而少量“超綱”的詞匯的出現在所難免。
第一篇選文是歐陽修為叔父歐陽曄所作的墓志銘中的選段。其中“不輒受人之遺”的“輒”字,在高中課本中作為虛詞多次出現,但在此文中卻解釋為“擅自、隨便”,恰是學生們尚未接觸過的。又如“命公往籍之”的“籍”,釋義為“登記財產,予以沒收”。這些詞匯雖然沒有直接的得分點,卻影響著同學們對于文本的準確理解和把握。
如何更好地去把握這些“超綱”詞匯?筆者認為這次命題中出現的變化恰好提示了同學們應適當地改換學習文言文的思路:在形成扎實的基礎積累后,還須達到更為靈活全面地閱讀并掌握文言文的能力水平。如“輒”字,結合前文中的“非其義”--若不符合道義———便能推測出“不輒受人之遺”含有不隨便接受別人饋贈的意思。又如“籍”字,在文中出現兩次,結合前文僧人有非法獲利的嫌疑,與后文歐陽曄“盡以輸官而賑民,則吾不籍汝”的提議,可以推測出“籍”含有沒收的意思。
在文言文閱讀中,順暢地理清原文意思是做好題目的首要基礎。故而,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不能僅僅只是背誦積累,在此基礎上結合邏輯分析進行語感訓練是極其有必要的。
意見與建議
與往年的高考文言文語段相類,今年的兩篇語段都在原文基礎上進行了一定的刪改。然而對比原作,一些刪改之處仍值得推敲商榷。如第一篇中,“自為布衣”前原有“公為人嚴明方質,尤以潔廉自持”句,“初為隨州推官”前原有“其蒞官臨事,長于決斷”句,因21題中考到歐陽曄的品質,此二句顯然對答題有明示,故而回避刪去。但從文章結構來看,這兩句恰是主腦,刪去后文氣難免渙散,破壞了歐陽修原作的內在邏輯,殊為可惜。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