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分門”頻發損害教育公平 建議舉行聽證會
“加分門”頻發損害教育公平
代表委員認為高考加分政策面臨信任危機
2009年重慶31名考生民族成分造假、浙江高考航模加分等事件,讓執行多年的高考加分政策面臨信任危機。記者采訪了解到,是否取消高考加分,成為今年代表、委員關注的社會話題之一。
高考加分滋生腐敗
“高考加分政策在一些地方嚴重異化,成了一部分人以權謀私的工具。”談起2009年“加分門”事件,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中央委員、天津市副主委,南開大學法學院副院長侯欣一頗有感觸。
他分析指出,對于一個考生來說,二三十分是一個非常大的數字,一旦加上分,基本上能讓一名二本分數線的學生躍入一本分數線行列。
“高考加分政策是滋生腐敗的‘溫床’。”侯欣一說,高考面前人人平等,而加分政策,無疑使一小部分人獲得了某種特權,這對其他考生來說就意味著不公平。只要有加分項目存在,就會有家長想盡各種辦法去找關系、托門路,制造假材料、假證明,通過不法手段謀取用以高考加分的證明,“目前的高考制度不盡完善,但起碼公平。建議政府下定決心取消高考加分政策。”
全國人大代表黑新雯和侯欣一的想法不謀而合,她今年兩會也提出建議,取消高考加分政策,給考生創造真正的公平和公正的競爭環境,“但對教育條件較差的農村考生,包括居住在貧困地區的少數民族考生,另定較低錄取分數線。對特長生由學校通過自主招生決定是否錄取。”
高考加分是現階段權宜之計
“有一年,廣西大學招生辦去英國訪問,我方將少數民族高考加分政策作為中國教育特色向英國人介紹,英國人聽了很吃驚,認為是歧視少數民族。”全國政協委員、廣西大學物理科學與工程技術學院教授羅里熊一直很關心高考加分這一社會熱點。
“高考加分是適應現階段國情的,待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自然會取消。”羅里熊分析說,是否對少數民族學生實行加分政策是一個觀念問題,畢竟我國與較發達國家相比經濟相對落后,地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但是民族日益團結、民族經濟差距日益縮小的今天,加強民族團結的政策應有所創新,至少高考中少數民族考生加分不應該針對所有的少數民族考生,而應該是針對真正生活在偏遠山區、不能享受同等教育條件的學生。”
“在我看來,既然現階段不具備取消高考加分的條件,就要加強對高校加分政策監管力度,對查實的違紀違規行為嚴肅處理,逐步徹底斬斷利益鏈條,還高考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羅里熊擲地有聲。
“不能因為存在違規現象就一味地要求廢除加分政策。”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博士生導師魯安懷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加分政策的存在還是有其合理性的,它為的確有特長的考生脫穎而出創造了條件,對于打破應試教育弊端、推行素質教育、體現因材施教、實現學生全面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
魯安懷認為,目前,最重要的是要重新審視、梳理現行的高考加分制度,通過規范程序、強化監督、公開透明、嚴懲違規等途徑,完善高考加分制度,真正杜絕金錢、權力購買及交換教育機會的行為。
舉行高考加分聽證會
“將高考加分制度放在陽光下,才能保障教育公平。建議公布加分學生名單,并在教育部門和紀檢監察部門設立專門的舉報電話和信箱,切實建立和暢通舉報渠道,一經實名舉報必須一查到底,并將查實和查處情況向舉報人反饋、向社會公布。”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眉山市人民醫院副院長夏績恩今年在兩會上呼吁,在規范高考加分政策的同時,要進一步建立健全相應的監督體制,將這一政策置于陽光下,以保障教育公平。
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市檢察院第一分院副檢察長李鉞峰曾做過一份調查。調查顯示,八成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加分,其中兩成家長對造假加分表示理解。“但部分學生家長為了幫助孩子上大學、名校,千方百計到處托關系開假證明,騙取加分,造成了極為惡劣的影響。”
李鉞鋒建議,舉行高考加分項目聽證會,邀請學生、家長、老師、學者、媒體和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參與討論,廣泛征集意見,及時調整改革高考加分制度,嚴格清理和規范高考加分項目、分值以及使用范圍,使加分政策更加合理、公開、透明。
“同時要進一步健全監督機制,增加透明度。”李鉞鋒認為,相關部門應通過網絡、電視等多種現代科技手段,對高考加分信息進行徹底、全面的公示,以接受廣大民眾的廣泛監督。特別是公示范圍和公示地點,一定要選擇在其同學、老師、就讀學校、考生所在地和出生地,因為這些人最熟悉、最了解加分考生的實際情況,最能發揮公示監督的作用,否則就失去了公示的意義。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