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自主招生不考語文 到底孰對孰錯?
近日,上海同濟、華師大、華東理工、上外和東華等6所高校,在自主招生的理科考試中無一例外地選擇了放棄考語文。
旋即,一場“為何考英文,不考語文?”的爭論在社會上展開———
有人說:學生壓力夠大了,語文是母語,沒有必要逢考必有;有人說:憑什么不考語文,中國人自己的語言還要不要……
孰是孰非?孰對孰錯?
現在,讓我們聽聽更多人的聲音。
正方
“不考,側重于選拔專業人才”
“我們早不給理科生加試語文了。”昨日,重慶大學招生考試辦公室劉西蓉主任說,該校參加自主招生以來一直未給理科生加試語文。
她認為,不考語文是為了給考生減輕負擔。
“考試時間只有一天。”劉西蓉認為,“再說,高考(論壇)本來就要考語文,沒有必要再考。”
那么,為什么要考英語?
對此,劉西蓉笑言:自主招生不是高考,側重于選拔專業人才。“無論國內外,英語對學生的學科發展都更加重要。”
據介紹,重慶大學作為我市唯一擁有自主招生權的高校,其理科考試科目一直未包含語文。
反方
“要考,否則是輕視語文”
一石激起千層浪!
昨日,只要在百度上輸入“上海 取消 語文”主題詞,撲面而來的質疑聲一定會讓你印象深刻———
網友“淡定”說:英語重要,母語教育難道不重要?
網友“絕影戰神”跟帖:不考語文?好嘛,我以后就不背古文,到時候不要喊我考!
網友“兩只老虎”問:干脆,以后高中也不考語文,學校都說英語,這些人是不是頭腦發熱哦?
……
除了網絡,質疑在業內同樣出現———
北碚區某重點中學負責人說:這種做法不僅貽害基礎教育,也會對“重理輕文”、“重英輕文”的觀念起到推波助瀾作用。
該負責人直言:高校自主招生暗示或明示“語文”可以犧牲,無疑會對學生、家長、學校發出一個錯誤的信號:語文在各門學科中僅占有次要地位,屬于可有可無的“軟學科”!
“應該考,否則是輕視語文!”他說,“漢語文化在近代發展中本就處于弱勢,如果還不重視,那會是什么結果呢?”
專家
“考還是不考,看學生需要!”
面對爭論,孰對孰錯?
“考什么,不考什么應當根據需要來定。”重慶社科院研究員李進軍說,“這個需要就是學生的教育和成長。”
他認為,考什么不考什么不能想當然,“必須結合人才培養需要確定,因為教育最終落腳點是人。”
李進軍分析,不能簡單地說不考就是忽視。“考試只是一種形式,即便它是風向標,但也只會影響一部分人。”
其實,語文背后更重要的是中華文化。“有理由相信,中國人對中華文化的守護和堅持不會因為一次考試就改變。”
在他看來,社會完全沒有必要過分炒作此次上海高校的做法。若如此,只會產生“滾雪球”作用,“本來很小的事情,被不斷放大,結果造成相反的社會效果。”
(責任編輯:王曉冬)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