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掐尖行動被指功利
“五校聯考”、“中學校長推薦制”、“破格錄取偏才怪才”、“985高校自主招生不受重點線限制”……由于今年自主招生在一些高校招生中的比重越來越大,名額明顯增加,優惠政策也更加靈活,這令高三學子趨之若鶩。對于高校自主招生政策放寬,一些知名中學校長持有不同的見解,并為考生和家長給出了理性的選擇方式。
考生奔波像趕場
近段時間以來,到高校咨詢自主招生事宜的家長不少,報名參加自主招生考試的學生也很多。無論全社會怎么爭議和質疑高校自主招生方式,學生要趕考、要花費時間和精力、要接受不能得到優惠的打擊……都是鐵板釘釘的事實。自主招生給考生帶來機會的同時,從精神上、經濟上也帶來一定的壓力。
高三學生小劉告訴記者:“看到班里其他同學報自主招生,自己也想試一試,沖著那20分、30分不等的優惠,不得不動心,誰知道高考(論壇)會不會發揮失常。”高三學生家長馬先生說,為了不讓孩子花費太多精力,到學校蓋章、找校長簽字、寫推薦信、郵寄報名資料以及到外地參加考試時訂車票等一切事宜都由他負責代勞。據了解,學生要獲得自主招生資格,必須報名參加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試,為了增加錄取機會,考生不得不在一個個高校間奔波趕場,不但增加了考生的備考負擔,也打亂了中學的正常教學秩序。
“掐尖”行動太功利
教育評論家、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熊丙奇撰文稱,目前國內實行自主招生的80所高校所進行的自主招生,嚴格說來都是為了“掐尖兒”。高校在利用自主招生機會,通過給予學生自主招生資格,提前把一些優秀學生攬入自己名下。
對此,陜西師范大學附中副校長李鴻表示,按照教育部和高校最初的設想,自主招生的初衷是在高考之外拓展一條新的人才選拔途徑,此類人才應當符合學校發展特色和人才培養需求,但現在的自主招生考試正在逐步失去原有的意義,選拔的標準基本還是考試成績。“自主招生試點多年,依然是應試選拔,只是程序上有些變化,帶有較強的功利色彩,標準依然脫離不了高考分數和高分生源。”李鴻說,“高考成績達不到高校要求沒有意義,學生做人、社會活動、綜合實踐表現,以及興趣、特長、愛好無從體現,偏才怪才自然可遇不可求,與初衷有距離,建議考生立足于最后的高考。”
以正確心態去看待
西安市第一中學校長閻春喜認為,高校選拔方式新招多、路子多、渠道多,學生的機會會更多。自主招生所需要的文體特長、創新意識和綜合素質是在長期的積累過程中慢慢提高的,自主招生仍然是轉變人才培養觀念,擺脫基礎教育應試傾向的最有效途徑之一。
他強調,自主招生力度加大也是高考改革的一種嘗試,它是高校行使招生自主權的一點實踐,相比較死板的高考成績,自主招生有高校自主命題的筆試、面試,顯然更利于考察一個學生的綜合素質,但這只是補充而不是主導,希望公眾能用寬容的心態去看待,希望學生能用正確的心態去對待。
量力而行立足高考
從2003年首批22所高校“5%自主招生”的“試水”,到2006年復旦、上海交大“面試預錄取”的“破冰”,再到今年“五校聯考”、“校長推薦”引發的社會熱議,高校自主招生在爭議中持續升溫。
翻看自招院校的招生簡章,學習成績優異、身體健康、綜合素質較高、全面發展這幾個條件,成為參加自主招生最基本的門檻。不少高校還明確規定,報考者必須是當地省重點中學的年級前幾名或區、市重點的年級前幾名。所有自主招生的獲勝者,幾乎都是成績優秀的高分考生。
記者發現,在自主招生考試中,高考中真正受益用到自主招生名額學生的比例并不是很多。“大部分高校依然以文化課考試作為自主招生的主要衡量依據,考生還要參加高考,而最優秀的考生得到的優惠一般也只有30分左右。”“絕大多數高校在自主招生時候仍保留了文化筆試,這便把那些具有特殊專長、但高考文化成績不突出的考生擋在了校門外。”一些老師對自主招生也有著自己的看法,他們認為自主招生其實是把雙刃劍,能考自主招生的學生基本都是優秀的學生,對于廣大學生而言,面對自主招生要多點冷靜,客觀評價自身的情況,分清自主招生的利弊,不能盲從,量力而行。
(責任編輯:王曉冬)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