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角度看北大“推薦”制
北京大學招生改革,全國39所中學校長被授權向北大推薦學生,引起軒然大波。不斷有人問我憑什么北大這樣改革,憑什么就是這39所中學,憑什么39所中學江蘇就占10所,憑什么偏偏就讓我們那么好的一所中學落選?有一個朋友給我打電話,一口氣問了十幾個憑什么。我等他激動過了,才回答說:這些問題,其實并不應該問別人,敞開心胸想一想,你自己全部有答案。到11月27日,我從報紙上看到江蘇這回推薦的10個學生,都是出色的中學生。我反過來給他打電話,問,憑什么這些孩子就不能被推薦呢?
我曾經在教育崗位服務過幾年,在恢復高考最初的幾年送過學生參加高考。對高校招生改革,算是一個一輩子的熱心人。都說高考是座獨木橋,弊病誰都能說幾條,我從我的學生身上,直接體會到切膚之痛。改革,是大方向,是必由之路,也是逼上梁山。可是,到底應該怎么改?取消高考,誰能拿出一個比高考更公平的辦法來?我多次問自己,你有這個辦法嗎?我一點主意也沒有。明知高考弊病是事實,可是相對而言,我找不出更加公平、更少弊病的辦法。所以,看到北大宣布請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學生的消息,我的第一反應,就是覺得終于有人來啃這塊骨頭了。
這是一個好消息。毫不夸大地說,我從這件事看到教育改革的希望。不是說這樣做本身就是改革的希望,而是透過現象看精神。這樣做,不過是一種嘗試,一種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爭取成功,當然也應該允許失敗。誰也不是算命先生,能預知前五百年后五百年,能設計出一套確保有利而無弊的方案,一勞永逸。如果只想自己的烏紗帽,誰也犯不著。何況,還要準備微笑著接受普天下的口水。北大這種改革,網上罵聲不斷。批評和建議,總是需要的。但是,倘若只想當個太平官,沒人愿意冒這個風險。
也有人是真誠地憂慮。憂慮委屈了西部。憂慮把握不住“優秀學生”的標準。憂慮現在推薦的偏才、怪才,幾十年以后成不了錢鐘書。憂慮北大在爭議聲中永無寧日,等等。我看都有道理,都很真誠?墒,天下事總得有人做,你也不去做,他也不去做,到底不能等外星人來替你做。萬事開頭難,你也不動手,他也不動手,坐那兒討論一萬年,最后還得有一個人先動手。魯迅說:“許多歷史的教訓,都是用極大的犧牲換來的。譬如吃東西罷,某種是毒物不能吃,我們好像全慣了,很平常了。不過,這一定是以前有多少人吃死了,才知道的。所以我想,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誰敢去吃它呢?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過,不過不好吃,所以后人不吃了。像這種人我們當極端感謝的!(《集外集拾遺?今春的兩種感想》)北大這回吃的是螃蟹,還是蜘蛛,不知道。沒看到有什么保險公司給北大這回招生改革上保險。要等過一段時間,總結改進一下,再過一段時間,檢驗一下,回過頭來看,才說得清楚。這種事情不是到水產品市場買螃蟹,看得見一只只螃蟹都是活的。沒準兒這回吞下的是一只蜘蛛,那又怎么樣呢?總不能讓勇士在嘗試之前,先給你寫個合同,他只能嘗螃蟹,不能碰蜘蛛。那樣,他就再也不是敢于第一個吃螃蟹的勇士,不過是一個善于大快朵頤的普通食客而已。
高考改革說了幾十年。從恢復高考到今天,改革之聲不斷。怎么改?需要大家一起探索。素質教育是一劑良藥?墒牵F在的宣傳,也很偏頗。好像素質教育就是跟高考作對似的。好像一個學?疾簧洗髮W的同學越多,就越符合素質教育的標準。真是笑話。大家有共識的問題,尚且如此,那些還沒有看到成果的改革舉措,遭人議論,也就毫不奇怪。在這個賽場上,那些雖然無法預料勝負而仍非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今天是多么罕見啊。
(責任編輯:王曉冬)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