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高校虛假宣傳致“聲譽掃地” 招生數銳減(3)
剛才的采訪中,我們了解到,招生難集中暴露了民辦非學歷高等教育的內憂外困,這部分民辦學校今年的招生數量和去年相比,大幅度下降了三分之一乃至一半。但是,在這場招生寒潮中,我們也看到了另一些民辦非學歷高等教育的亮點。從它們身上,或許可以找到民辦學校的希望。
看到畫面上的這個場景,你一定以為這是一個制鞋車間,其實這里是某民辦高校的一個課堂。而這些正在上課的是該校箱包與皮鞋設計專業的學生。
“每年到5月份的時候,好多企業給我們要人,其實都沒有人,就每年都是要預定的。”
記者:“要多長時間前預定?”
“一般說來可能都提前半年。”
這所學校的校長謝可滔告訴記者,盡管今年他們學校非學歷教育這一塊的招生數量比去年下降了三分之一左右,但是像這樣一些有特色的專業,由于就業形勢非常好,所以今年的招生仍然很火爆。
謝可滔:“目前來講開這個專業不多,我們為什么要開,我們中國現在是世界的箱包與皮鞋的大國,制造大國,那肯定需要設計人才很多,同時我們廣東省也是生產的大省,那我們自然我們就跟當地經濟相結合,就開些這種專業。”
這位老師告訴記者,這些設備都是企業免費提供的,像這樣學校和企業合作辦的實驗室在他們學校有好多個。
“這些實驗室就提高學生動手能力,要求專業教育,專業學習跟產業相結合,那么直接培養應用型的高技能、高技術人才,直接產教研相結合,科教研相結合,所以我們學校就業率是很高的,90%多就業率。”
在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副會長季明明看來,非學歷高等教育必須要結合市場需求辦出特色來,才會有出路,而產教研一體化是值得推廣的做法之一。
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副會長季明明:“不同于我們普通高校本科、研究生(論壇) 這樣的模式,它的根據實踐教學體系,根據它的實際能力的需求,在設計理論教學體系,再到我們理論知識必須夠用,所以我想凡是這樣的學校都形成了有特色的人才培養的模式,人才培養的體系。”
季明明說,盡管今年民辦院校遭遇到招生危機,但是從長遠看,民辦高教的發展空間仍然很大。因為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普及率在世界上仍然屬于偏低的水平。
季明明:“那么2005年我國受高等教育人口只有占6.8%,遠遠低于2005年OECD國家26%的水平,那么2007年我國從業人口里面,大專以上文化的,它的比例只有8%,但是2005年OECD國家這個比例是達到28%。”
實際上,目前我們國家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是23.3%,遠低于世界經合組織國家70%左右的水平,甚至低于巴西、墨西哥這樣的發展中國家水平。而我國的目標是2020年達到40%毛入學率。
季明明:“為了實現教育強國的目標,到2020年整個教育總投入可能要達到近6萬億元,那么國家財政能夠投入,公共財政能投入大概只有占到,只有達到4萬億左右,所以這樣有兩萬億的缺口,必須擴大社會投入,改革教育投入渠道單一的體制,形成政府投入為主,那么多渠道籌措、多元化教育投入的體制,否則解決不了中國教育經費緊缺的難題,所以我認為,說明了我們民辦高校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半小時觀察:教育 需找準定位
走過二十多年風雨,民辦高校已經占到我們國家高等學校總數的1/3,招生數接近1/4,在校生數相當于1/5。考不上大學上民辦,成為一個重要選擇。
但我們了解到另外一個情況,這一年的金融危機給相當多的行業造成挫傷。但是有幾個行業卻逆勢飛揚,職業教育就是其中一個。新東方、北大青鳥這兩家學外語學計算機的學校都在今年快速發展,甚至新東方的股價都在紐約股市上創下了新高。我們想,不是生源少了,而是學生用得上的教育不夠,量身定做的教育不夠。通才教育聽起來好聽,但用起來難使。
民辦教育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可能是招生難問題的所在。學生們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可能是就業難問題的所在。
金融危機一周年了,我們一直在強調調結構,但是結構的確很難調,能用手藝賺錢的高級技工太少了,我們生產的箱包服裝就賣不上大價錢。調結構,勞動力結構也要調,民辦教育還大有機會。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