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高校虛假宣傳致“聲譽掃地” 招生數銳減(2)
無序競爭、虛假宣傳,損害了民辦非學歷高等教育的聲譽
除了這些,實際上,早在今年的招生危機爆發之前,提供非學歷教育的民辦高校就已經出現了倒閉潮。2008年全國民辦非學歷高等教育機構866所,比2003年反倒減少了238所。很多業內人士痛心地告訴我們,學校數量急劇萎縮、招生大幅下滑,很大程度上也因為這個行業自身管理混亂、魚龍混雜,最后自己砸了自己的牌子。
就在一個月前,重慶某民辦高校由于只招到8名學生,開課8天就申請破產,當地教委表示,這所學校實際上并不具備辦學資質。而此前的7月25日,北京市教委就公開對25所民辦高等教育機構進行了通報批評,針對的主要是虛假宣傳等違規行為。實際上,近些年民辦高校的誠信問題一直倍受社會各界高度關注。
北京財經專修學院副院長湯志強:“他為了自己能招到學生,他就無序競爭,詆毀彼此,這是一方面,還有個無序競爭里面,就是一種虛假宣傳,虛假宣傳以后也造成了學生和家長對我們學校的一種不信任感。”
北京東方研修學院副院長靳萌:“因為很多家長他對民辦院校的沒有信心,他怕今天交了費,明天沒了人,所以如果每一個民辦院校把這個誠信這個工作做好的話,你不可能走的好,走的遠。”
誠信危機導致越來越多的學生和家長不敢選擇民辦高校。那么為什么民辦高校的競爭會如此激烈呢?在黃震奇看來,這是因為今年的生源明顯減少。
北京經濟技術職業學院航空旅游分院院長黃震奇:“去年是報考學生是,高考學生1050萬,錄取計劃是599萬,那么它的落榜生應該是451萬,這是去年的,今年的咱們就是比去年報考少了30萬,就是現在今年報考生是1020萬,錄取計劃下達的是629萬,就是報考少了30萬,咱們錄取率,錄取的比例提高了一塊,就增加了30萬,這樣的話比去年應該是一共60萬的差距,就60萬人。”
黃震奇說,民辦非學歷高等教育的生源主要是高考的落榜生,而今年的落榜生比去年驟減了60萬人,這對民辦高校的非學歷教育招生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打擊。實際上,隨著人口拐點的出現,未來15年我國18歲至22歲的大學適齡青年將逐年下降,據不完全統計,至2018年,大學適齡青年僅為2008年的58%。在業內專家看來,生源的逐漸減少將使得民辦高校未來的招生競爭更加激烈。
無序競爭、虛假宣傳,損害了民辦非學歷高等教育的聲譽,學生和家長對民辦學校敬而遠之,導致招生危機。而隨著生源減少,各學校間的競爭又變得更加激烈,進一步陷入了惡性循環。不過,除了上面這些原因,還有什么特別的因素引發了今年的劇變?
北京東方研修學院是2002年成立的一所民辦非學歷院校,幾個月前,一些學生家長突然來到學校找到了副校長靳萌。
北京東方研修學院副院長靳萌:“他跟學校提出要退學,原因就是我們工廠不行了,沒有能力再擔負孩子上學。”
記者:“你遇到了大概幾個?”
靳萌:“在此之前我大概遇到了3、4個。”
記者:“那以前有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
靳萌:“以前這種因為家里生活困難退學的情況很少,幾乎沒有。”
退學的學生突然多了起來,這讓靳萌意識到今年的招生形勢恐怕不妙,因為他們的學生主要來自縣、鄉以及農村。然而讓靳萌沒有想到的是,今年新招學生數量竟然比去年下降了一半之多。而北京財經專修學院副院長湯志強也遇到了同樣的狀況。
北京財經專修學院副院長湯志強:“很多學生都是這種情況,父母就不打工了,沒工打了,學費就交不起了,甚至有些貴州的,貴州的一些學生,有些家長回來了,打工沒有人打工,他怎么辦,他拿著我們的錄取通知書請客,請親朋好友,請各自的分子錢,拿分子錢來上學。”
湯志強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個學生一年的學習和生活費用最少也得一萬五千元到兩萬元,上三年學就要花費五萬元左右,這對一個農村家庭來說的確是一筆很大的開銷。
“在今年大的經濟危機的背景下,特別是很多在外頭打工的家長,他孩子都不去學。”
國家統計局今年3月發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今年春節前,返鄉農民工為7000萬人左右,春節后,有4500萬返城找到了工作,有1100萬人沒能很快找到工作。而另外則有1400萬人選擇留在老家務農或創業。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金融危機導致的農民工大量返鄉和失業,也是今年民辦高校遭遇招生寒流的重要原因之一。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