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遙張藝謀等人知名作品入選最新高校教材(2)
賈平凹:寓靈秀于拙樸
賈平凹早期的散文,大多寄情于故鄉的山石和明月,文筆清麗,情韻悠長,意味醇厚,透露出作者對人生的種種感悟和哲思。他在對大自然的藝術審美中,得到了精神上的提升。《丑石》寫于1981年,作者以欲揚先抑的手法,對丑石的丑陋之處以及在村人眼中的一無是處作了種種具體描摹……這篇簡短的散文在當時改革開放之初,的確有它的社會意義。賈平凹的散文,還有相當一部分是以陜北、關中和陜南的民情風俗為關照的對象,呈現出濃郁的地域色彩。代表作《商州三錄》描寫故鄉商州的水光山色和民風民俗。這類散文作品的創作作者表現得游刃有余,為讀者展現了商州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充滿野情野味的神秘特性,寓含了作者返璞歸真、向往田園生活的遁世情懷。1987年以后,賈平凹散文的內容有了進一步的拓展,一改往日面對大自然的憂傷與惆悵,注入了對社會現象、時代波瀾與人生百態的熱切關注。針對國內散文界的浮靡、甜膩之風,他提出大散文概念。賈平凹的散文率真質樸,善于直接抒情,素材多為農村生活。他寫的就是俗人俗事,世俗人生。在賈平凹看來,活得淡泊,方能平和,平和乃致遠,這不僅是做人的一種心性,更是一種感應自然宇宙的態度。再有,賈平凹的散文語言地域色彩濃郁,充分吸收了方言、口語,有些散文還運用了文言,樸拙、平淡,卻能生動、傳神。
張藝謀和第五代電影創作
張藝謀拍攝的電影《紅高粱》放棄中國電影一貫的含蓄美,將恣肆的酒神精神和狂放不羈的野性透過隨風舞動的紅高粱、粗獷豪放的歌聲傳達出來,表現了創作者對人的生命沖動的刻意張揚。影片的整體特色在于既重視敘事、又講究畫面造型,既講述了一個引人入勝的曲折故事、塑造了一群鮮活的、富有個性的人物形象,又在畫面中融入了創作者的主體意識,并且使二者充分結合。影片還大量采用儀式化的場面表達主題,顛轎、野合、祭酒等段落都成為“第五代電影”中的經典場景。這些場景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驗證了電影形式的魅力和意象的魅力。《紅高粱》之后,張藝謀又以《菊豆》和《大紅燈籠高高掛》兩部影片營造“鐵屋子”的寓言模式,為其帶來了巨大的國際聲譽。1992年,他陡然轉身,拍出了《秋菊打官司》。這部電影一改張藝謀對歷史題材的偏愛,選擇了現實題材,并且放棄傳奇的敘事手法,以紀實的手法向人們講述了一個平實的、發生在當代農村的故事,而影片的主題更是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討一個說法”其實是為了維護普通人的尊嚴,這也是20世紀90年代初,當社會改革使溫飽問題解決之后社會大眾的必然要求。
王宜振的兒童詩
中國兒童文學獎獲得者、著名兒童文學作家王宜振,長期致力于兒童文學的藝術探索,為廣大少年兒童創作了大量優美的詩作。他對兒童詩的創作、發展和兒童詩的本質等進行了多維的思考,在實現兒童詩由傳統到現代的藝術轉變過程中,邁開了堅實的一步。從他的創作中可以看出,他力圖用自己的詩歌架設一座跨越兒童和成人的美學橋梁,用不乏現代意味和時代氣息的意象、結果、手法來營造一種全新的漢語兒童詩。同時,他的兒童詩力圖與成人世界對話,與世界各民族的孩子對話,盡量打破兒童詩與成人詩的壁壘,讓自己的兒童詩給兒童和成人一個共同的審美空間,不僅有親和力,還給兒童以思想的啟迪、智慧的提升。
(責任編輯:杜嬋娜)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