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遙張藝謀等人知名作品入選最新高校教材
上世紀50—60年代,柳青的《創業史》,杜鵬程的《保衛延安》、《在和平的日子里》,王汶石的《新結識的伙伴》,魏鋼焰和李冰的文學報告,胡采的文學評論,在中國文壇名重一時,并且對年輕的一代文學愛好者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
新時期以來涌現的路遙、陳忠實、賈平凹等,都曾經追隨柳青的創作道路,在表現黃土地上的農民生活上,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中國當代文學60年》以作家論為主,力求作品優先,審美優先,著重對中國當代文學60年間的優秀作家作品予以個案分析,并建基其上進行文學史的整體描述,將知識性與研究性、基礎性與前沿性等較好地融合起來,形成一部既有普泛的實用性,又有獨自的學術特色的教材。
教材對陜西省名家作品及其成就作了精彩的解析評定。
路遙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
在中國大陸的現代進程中,城鄉關系一直處于劇烈的變動中,尤其是像陜北這樣的農業文明的腹地。上世紀70—80年代之交,改革開放大潮興起,現代性的沖擊,城市文明的召喚,使城鄉間的沖突也呈現更為豐富的狀態。身處這種情況中個體精神的蛻變和痛苦,成為路遙關注和創作的重點。《人生》中的高加林,《平凡的世界》中的孫少平,兩位出身鄉村、又在縣城讀過中學的農村青年,在返回鄉村參加農業勞動之后,不愿意因循傳統的農村生活方式,向父兄一樣在黃土地上終老一生,而是頑強地走向城市,尋找新的人生和世界,演繹出一幕幕大時代下小人物的悲喜劇。
“民族秘史”的追求:陳忠實和《白鹿原》
陳忠實長篇小說《白鹿原》被認為是新時期最重要的小說之一,先后被改編為話劇、舞劇、連環畫等。陳忠實敏銳地捕捉生活提供的機遇,自覺地進行現代史詩的創造。而對構造史詩性的作品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是一個作家對歷史的把握能力,如何從動蕩不息的生活里,發掘出深層的穩定的原因,并通過有限的人物和事件,輻射到悠久的歷史之中,產生一種情感和思緒的超越。這就要求作家站在當代思想文化的制高點上,高瞻遠矚,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氣度,鳥瞰特定的人物和事件,開闊作品的歷史視野。作為宏大歷史進程的親歷者,作家也急于把自己的經驗和思考化作文字,表達于讀者。這一特點,在陳忠實的《白鹿原》中是非常鮮明的。“我過去遵從塑造性格說,我后來很信服心理結構說;我以為解析透一個人物的文化心理結構而且抓住不放,便會較為準確真實地抓住一個人物的生命軌跡;這與性格說不僅不對立也不矛盾,反而比性格說更深刻了一層”。《白鹿原》的故事發生在渭河流域白鹿原上富庶的白鹿村,以白、鹿兩家人的恩怨情仇、矛盾沖突為線索,力求表現20世紀上半葉中國北方農村的歷史變遷,并由此生發出對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的思考。
(責任編輯:杜嬋娜)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