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奧賽中最寂寥的競賽(2)
拒絕理由1:這不是玩電腦嗎?
它最早叫計算機競賽
信息學奧賽到底是什么?龔劍老師解釋,它最早叫計算機競賽,但實際上,計算機操作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這項比賽有三個步驟:信息處理、構思計算方法、電腦編程。
徐先友老師舉了一個比較簡單的信息學奧賽題目:“從杭州到上海,再從上海到北京運一批貨物,選擇怎樣的路線才能最省錢?當然現實中這個問題比較簡單,但題目里會提供上萬個數據,比如說路線、加油站點等,如果用人力來計算,是不可能完成的,只有用電腦計算才能做到。因此解決信息學奧賽題目,首先必須數學要過關。”
學它得整天對著電腦
但這些問題對學生、家長解釋起來卻不是那么容易,每年當徐老師好不容易挑選到適合學信息學奧賽的好苗子,通常總有家長電話來拒絕。
徐老師同時在文瀾中學與學軍中學任教,去年,當他剛給初一學生上了兩節信息學奧數興趣班后,就有3位媽媽先后打來電話,“孩子時間比較緊張,這個班我們還是不上了”。
徐老師有點無奈,一個星期2小時,如果說初一的學生就已經沒有這個時間了,實在有點難以理解,不過后來徐老師釋然了,“原來幾位家長都私底下議論,這個信息學奧數到底是干嗎的?孩子才初一就要整天對著電腦,會不會功課沒學好,先把游戲學會了啊?”
沒人因此迷上過游戲
學軍中學信息學奧賽集訓班里的學生對家長們的這個看法感到啼笑皆非。
李愷威說:“其實我們的確每個人都會玩游戲,但從沒有人一次玩游戲超過3小時。”
李愷威和同學的感覺是,正是因為大人沒有玩過游戲,才對游戲有比較嚴重的偏見,沒分清楚消遣和網癮的區別。
“因為編程而迷上游戲的同學我一個也沒碰到。”已經在人大讀大二的徐源也曾在全省信息學奧林匹克聯賽中獲獎,作為過來人,他覺得“孩子會因奧賽而迷上游戲”完全是個誤解,“學習電腦編程與學習數學、物理完全一樣,都需要進行邏輯思維,區別只在于學信息學奧賽需要使用電腦、需要用程序來完成。”
拒絕理由2:這不是中、高考科目
選手是其他科目挑剩的
據介紹,目前,所有奧賽項目中,只有信息學才有初中組的競賽,其用意在全國推廣信息技術。
更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清華大學今年向獲得銀牌的范順豪同樣伸出了橄欖枝,這在其他競賽中是很少見的。
此次帶隊的龔劍老師從北京了解到:“招生組的老師有這樣的考慮,一來是因為信息學奧賽是一個綜合性的比賽,對數學和計算機的要求都極高,二來也體現了近年來高校對計算機相關學科的重視。”
但這一切似乎都無益于信息學奧賽地位的提升,一個事實是,“大多數學信息學奧賽的學生都是其他幾個科目挑剩的。”龔老師說,因為其他四個奧賽項目,都是高考科目。
金牌選手初三時曾停訓
一位今年獲得金牌的選手的媽媽,就曾在初三時勸兒子暫時放下比賽:“畢竟還是學習為重,你年紀還小,要以學校教的知識為主。”因此,這位金牌選手也曾停訓信息學奧賽一段時間。
龔老師說,家長一般都會有這樣的想法:孩子即使在競賽學習中學無所成,也多少對該學科的學習有一些幫助。“在家長心目中,拿到名次,能獲得保送資格當然最好,不然也要能夠加分,最不濟也應該對高考科目有益,所以,即使學生在信息學奧賽中極有天分,很多家長也會無動于衷。”
(責任編輯:杜嬋娜)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