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北大清華學子為哪般
今年暑假期間,在某市一所省示范性高中門口看見這樣兩個橫幅:“熱烈祝賀優秀考生XXX被北京大學錄取”以及“熱烈祝賀優秀考生XXX被清華大學錄取”。兩位同學以優異成績考取中國最著名的兩所高等學府,自然值得祝賀。但仔細琢磨,又覺得有嚴重的不妥。
眼下,積極宣傳考取名校特別是北大、清華的學生,是幾乎所有高中的常規做法。相應地,初中以及視生源為生命的私立中學也不遺余力地宣傳考上重點高中、大學的學生人數。在校方看來,如此宣傳有利于保持和擴大學校聲譽、穩定生源,有利于激發低年級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培育良好學風、校風。
這些作用是無可爭議的,宣傳的做法也無可非議。問題是,這樣的條幅一不小心揭示了當前中小學教育致命的短處:在學校的官方聲音里,出現較多的是那些在最后一次升學考試(高考(論壇)、中考)中成績優秀或很可能優秀的學生。因為,學校幾乎所有的優秀資源用在培養少數“優秀考生”上而不是多數“合格畢業生”上了。這是一個關系到中學教育評價機制的問題。
這樣不科學的評價機制至今仍然沿用。而據筆者所知,不少省份已經開始探索實行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機制,從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能力、交流合作、運動健康、審美表現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考察和評價。從教育評價的角度看,這無疑是一個令人欣喜的好消息。但這一評價機制在應試教育的框架內能否平穩有序、切實有效地實行,又著實令人憂慮。
實行綜合素質評價機制并不一定要打破應試教育的框架,而是對當前的評價機制和應試體制實行漸進式的改良。其一,書面考試本身至今仍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考核方法,前提是考試內容要不斷改革創新,使考試能夠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人力資源的要求。
(責任編輯:杜嬋娜)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