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棄錄何川洋是輿論的勝利嗎?
■ 專家點評
有網友對北大棄錄何川洋的決定大加贊賞,并認為這是輿論的勝利。據調查,似乎也印證了這種判斷———在4萬多名網友參加的調查中,支持北大放棄錄取何川洋的占70.9%,支持高考“改民族”是否應一律取消錄取資格的占71.9%。
這確實是輿論的勝利,但卻難言是理性的勝利。之所以輿論如此洶涌,原因有二:一是對高考加分政策強烈不滿,加分政策近年來幾成眾矢之的,對于按分數來選拔錄取人才的高考制度來說,加分政策這一補丁越打越厚,不但引發“加分教育”,還存在各種加分腐敗;二是對權勢侵蝕教育強烈不滿,權勢對教育公平的侵蝕,表現在加分政策中,不但存在有專門為權勢階層度身定制的加分政策,還由于加分政策執行不公開不透明,為權勢交易提供了廣闊空間。
在美國,非法移民的子女在申請名校時,也有輿論反對,但是,大學會依據自己的錄取標準對申請者進行考察后,自主錄取。如果申請者達到錄取標準,學校不會受其父母是非法移民、其本人也從非法移民中得利的影響。
北大和重慶市在洶涌的輿論中,做出了“順應”輿論的選擇,剝奪了考生的資格。但令輿論困惑的是,重慶市在剝奪考生錄取資格的同時,聲明為“關愛”、“保護”未成年的考生,不再公布這些學生的名單,而大家所見,這些違規考生的家長,所受的懲罰,只有極少數是撤職,而更多的僅僅受到黨內紀律處分,依然保留公職。
不得不說,在對違規變更民族身份的輿論監督中,輿論并沒有取得真正的勝利。監督權力,促進教育公平,必須回到理性的軌道。筆者相信,如果從最初起,大家立足保障每個考生的受教育權利,采取取消考生違規加分、嚴懲考生家長,開除違規家長公職的態度,來監督這次違規事件,其對教育公平的促進作用,將遠遠勝于當前,而不至于陷入既涉嫌侵犯學生受教育權,又放過真正作惡的權勢力量的雙重尷尬。
事實上,不僅對于這起事件如此,對于我國的高考改革亦如此。近年來每談起高考改革,輿論就陷入分數公平、教育腐敗、優質教育資源爭奪的爭吵中,卻忘記了怎樣理性地去推動改革,革除制度之弊,保障教育公平。改革的時機也就在這樣的爭吵中流失,而基礎教育的應試教育,高考中的違規舞弊年甚一年。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