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重慶公開“成年責任人名單”如何
未成年人無疑是需要“關愛”的,這里的未成年人,不僅包括31名違規考生中的未成年人,更包括守法守規的所有考生。而在“關愛門”關上之后,潛伏于這些違法考生背后的特權家長及其他責任人員也都無從追蹤,只能聽憑有關部門的通報了。
教育部有關負責人7日表示,重慶市對2009年高考招生中少數民族加分問題的處理“態度是堅決的,調查是認真的”。重慶市未公布考生名單,體現了對未成年人的關心和愛護。(7月7日新華社)
就在重慶市招辦7月7日晚間發布《通告》之前,由北京一記者調查核對出的民間版“違規考生名單”已經在網上公布。依重慶市招辦的邏輯,這位記者和網上數以百萬計的看客,都涉嫌“不關心、不愛護未成年人”。還有,讓那些造假者得以曝光的舉報人更是在侵犯“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已被曝光的何川洋看來應該在教育部和重慶市招辦的支持下,將那些凡是披露了其民族成分造假的媒體均告上法庭:試問有哪位造假考生受到的傷害有這位重慶文科狀元那么深?
未成年人無疑是需要“關愛”的,但是,這里的未成年人,不僅包括31名違規考生中的未成年人,更包括守法守規的所有考生。必須明確的是,違法違規行為是不能“關愛”的,否則,就是對法律法規的傷害,更是對所有守法者的傷害。注意到仍有不少人在強調“孩子無罪,考分無錯”。事實是,這些違規考生并非無辜,更非無錯。在民族成分上弄虛作假,并不是只發生在幾年前“更改”的那一特定時候,而是一直延續到高考。參加高考的是這些考生,故意填報虛假民族成分的也是他們。以虛假的民族成分試圖影響高考最后得分,雖然是未遂,仍是違規。
對違規行為的處理必須公開。《未成年人保護法》對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案件的信息披露作了限制,但這一特別規定僅限于“刑事犯罪案件”,而且主要針對的是新聞媒體的報道。法院仍然要如實公開涉及未成年人犯罪的判決文書。
更令人不無疑惑的是,重慶市招辦不但以“關愛”之名繼續拒絕公開違規考生名單,甚至將1.8萬余名獲得民族成分高考加分的學生名單,也從網絡上緊急刪除了。在一片信息空白中,誰因民族成分造假已受處罰,誰最終享受到民族成分高考加分都成為了謎團,還談何監督呢?
在“關愛門”關上之后,潛伏于這些違法考生背后的特權家長及其他責任人員也都無從追蹤,只能聽憑有關部門的“一攬子”通報了,這個通報的“妙處”,在于其模糊性;缺乏與造假者相對應的懲處清單,人們將無從知道是不是所有的造假責任者都受到了處理。這樣來“關愛未成年人”,其結果容易被人懷疑只是“關愛”了那些濫權或造假的成年人。為證清白,就請先將其中的“成年人考生”以及所有參與造假的“成年人名單”公開吧。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