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高考文科第一名曾經“落榜”的犟男孩(2)
父母談“狀元郎”
陪讀數年,我們的希望達到了
去年高考,李洋考了587分,卻放棄了上大學的機會。,李洋的父親李友學解釋:“李洋的分數夠上一本大學,考慮到家里經濟方面的原因,他自己愿意去上。但根據平時調考,我知道他沒有發揮好,就跟他說:‘再拼一把吧!’”
今年高考,李洋進出考點,均由父母接送。兒子這一次考試,李友學覺得很輕松。果然,數年陪讀生涯伴隨著“狀元郎”的誕生而結束,得知李洋的考試成績后,李友學說:“希望達到了。可以了。”
天性頑皮喜好釣龍蝦
談起印象中的兒子李友學笑開了花,“他小時候很頑皮的,和現在的靦腆少年截然不同。”
當年,李友學夫婦在拾橋鎮開了一家煙酒副食店,稍不留神,小李洋就會一個人跑到很遠去玩耍,“小時候特別貪玩,喜歡游泳、溜冰,經常和小伙伴們釣龍蝦。為了玩,他連幾米高的鐵閘門都敢翻。”
幸好家中還有一個“好孩子”給李洋做榜樣,那就是大他3歲的姐姐楊雪(隨母姓)。姐姐的成績很好,在她的影響下,李洋性格大變,勤奮學習,二年級到六年級,一直是班長。
小學畢業后,李洋就讀于離家60公里的荊門外國語學校,寄宿3年,成績一直是全年級前十名。初三下學期,李洋的母親楊志玉做出一個驚人的決定,離開拾橋小鎮,只身來到荊門市陪讀。之后,李洋的父親也到了荊門,夫妻倆成了“職業陪讀”,一心圍著孩子的學習轉。
來荊門的第一年,李友學找了一份包工包料的活兒,但沒有賺到錢,之后又陸陸續續打了些零工。去年3月至今,李友學一直無業,一家人靠以前的積蓄度日。
父子交流談做人文理分科硬幣定
李家的家庭氛圍十分平和,父子之間的交流也非常多,談得最多的是如何做人。李友學說,自己是上個世紀80年代的高中生,知識方面指導不了孩子,但一定要教孩子學會感恩,要有一顆善良的心,懂得做事先做人的道理。
兒子成為今年湖北高考文科狀元,李友學十分得意地向記者講述了自己的功勞。高中文理分科時,李洋和父母都很苦惱,他沒有明顯的文理科差距,到底是讀文科還是理科,一家人商量了一周,結果意見還是不一致。為了兒子第一次抉擇結果的公正性,李友學突發奇想——拋硬幣決定,正面為文,反面為理。結果這枚硬幣決定李洋讀文科。為了增強這個結果的權威性,李友學問李洋的班主任,結果班主任也建議讀文科,“其實李洋想讀理科,當時文科更適合他。”
事實證明,那次拋硬幣的結果是正確的。
老師談“狀元郎”
他就是寵辱不驚成大事的人
作為龍泉中學首位全省高考狀元,李洋的成績讓這所百年老校的老師感到興奮和自豪。班主任張德軍眼里的李洋,不光成績好,而且還是一位人緣好、性格好、心態好的得意門生。
張德軍說:“成大事的人一定是寵辱不驚的,李洋就是這樣的學生。”盡管成績很好,李洋也不可能每次考試都是第一名。今年3月份,高三老師心里最重要的一次調研考試開始了,平常保持在年級前三名的李洋,這次考了第十名。盡管沒有在李洋面前表露出什么,但老師們在開會時都討論這位學生“大失水準”。張德軍幫助李洋找原因,得知李洋是帶病考試,這位班主任放心了,他告訴學生,知識方面沒有問題。“事實上,李洋的心態很好,他善于從失誤中學習新的東西。”
高考前夕,李洋告訴張德軍,這次考試是高中時代最輕松的一次。考完后,李洋自己對答案估分,但沒有將預估分告訴老師。6月9日上午,張德軍詢問李洋估計的分數,李洋又一次保密。6月10日,龍泉中學校長要統計考生估分情況,張德軍給學生打電話,李洋答復要逛街,分數不好說。張德軍就和李洋一起估了一個最保守的分數,616分。
大約12點半,湖北高考文科狀元誕生的消息傳遍荊門。
本報記者吳睿劉春燕
狀元名片
姓名:李洋
出生年月:1990年3月
母校:荊門市龍泉中學
高考總分:629分
單科成績:文綜220分,語文126分,數學148分,英語135分
語錄
我不算太聰明,當然也不笨,沒測過智商,估計也就是個中等偏上吧。
其實我就是心態好。我從來沒把高考當成多么重大的事情,跟平常月考一樣對待。
去年考了587分,沒有達到我想要的分數,上不了我喜歡的專業,所以連志愿都沒填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