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校排行榜 高考分成重要指標(2)
對此質疑,人大高教研究中心回應稱,他們所面對的對象不僅僅是幾個高校,而是全國上百所大學,不可能專門針對某所高校“量身定做”一套標準,只能說排名體系體現了課題組對一所“好大學”的理解。排名結果是通過指標數據客觀取得,并不摻雜主觀因素,“我們不可能用單位偏向的態度去對待學術問題。”
“文”“理”之爭
人大高教研究中心表明,他們的評價體系并不是為人大設立,但人大在該榜中名列第4,遠遠高于該校在其他排行榜上的名次。與之相對應的,一些理工類院校排名卻有所下降。這一結論又該如何解釋?
對此,該中心教育研究科科長舒穎崗指出,榜內很多文科高校的名次都有提升。這是由于,目前國內一些大學排行榜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重理輕文”現象。
所以,人大版選取學科建設和科研論文作為反映辦學和科研實力的一級指標。
“也許,一貫以來一些排行榜以‘重理輕文’這種思路產生的排行結果已經對大家產生了一些思維定式,認為文科院校‘實力不濟’才榜上無名,我們只是通過客觀的排名體系和統計數據說明一個事實,那就是中國的文科院校應該得到與理科院校同等的對待。”沈健這樣解釋道。
重結構vs重規模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是公認的世界一流大學,學生始終保持在2000人左右,卻培養了30多名諾貝爾獎獲得者。但這樣一所學校如果拿到中國的某些排行榜來評比的話,很可能排不進前50名。如果只強調規模,就無從真正考查到一所學校的辦學質量。比如在某排行榜中,一些剛剛獲得本科招生資格的專科學校僅僅因為有著龐大的學生數量,其“人才培養”得分比許多重點大學還要高。
前清華校長梅貽琦說過:“大學者,非大樓也,乃大師也。”可是當大學排行榜對學校硬件設施過分追求之時,也體現了如今大學的一種浮躁之風:片面追求擴地造樓甚至合并。
基于不同意片面對規模的追求,人大版排行榜提出了規模和結構并重的口號,在總分里,包含國家重點學科和全國學科排名兩個內容的學科建設指標,占到了40%的比重。之所以安排那么大的比重,是因為該中心認為,學科是大學組織的基本細胞,學科建設是一所大學的核心競爭力的最集中體現,其不僅是實現高質量的本科教育和高水平的研究生創新教育的基礎,也是承載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大功能的平臺。“而且這也是各個大學最關心的事。”
(責任編輯:張瑜)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