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名校為何不重視“高考狀元”
最近讀到《中國狀元職場狀況調查》的文章,該文談到,1977年到2006年的30年全國各省狀元全軍覆沒,沒有發現一個在從政、經商、做學問等方面的杰出人才。被人羨慕的“高考狀元”在社會的發展中,最終被大浪淘沙,成了平庸者。這是中國應試教育苦果極典型的代表,也說明“好學生”并不等于“好人才”。
我的兩名朋友曾是當年高考某省的狀元,即使本人在1977年考上大學,也是因為在某一科的成績在全市名列第一名而被大學看中。“高考狀元”很多年來都是個香餑餑,名牌大學也將其視為人才,爭相錄取。而美國的名校對所謂的“高考狀元”多是不特別重視,如果一名高中生僅憑考試的高分數、而其他表現平庸就能進入哈佛,哈佛大學恐怕會被教育界人笑掉大牙、會被社會輿論炒翻天了。
在美國的大學招生體系中實際上是沒有“高考狀元”這一概念的,當然大學在招生中第一項指標是考核學生的學識基礎,學生考試的分數占據了重要的位置,但與“一考定終身”不同的是,學生考試的分數只是大學考慮錄取的基礎,既不是唯一也不是全部。
在美國,能夠反映學生學業水平的數字指標或者說“硬”指標有兩個,一是學生在高中四年的學業平均成績,二是全國性的考試SAT(或是ACT)考試成績。如果說SAT考試類似中國的高考的話,SAT能考滿分就應當可以叫做“狀元”了。在美國的華裔家庭,經常會聽到某某孩子SAT考了滿分,但報考哈佛大學等名校,結果卻是不被錄取。為啥,人家名校根本不把考試拿滿分的學生真正當回事,如果只會讀書,而無創造性,這樣的學生不會被看好。說穿了,人家要的是人才,而不是“高分寶貝”。
既然“高考狀元”不吃香,美國大學推出的錄取優秀學生的典型例子也就不會是“高考狀元”,而社會和公眾輿論也沒那個心情和風潮去大贊特贊所謂的“高考狀元”。哈佛大學最經典的錄取學生例子是一個出生在貧寒之家的女孩,她的母親靠撿垃圾維生。這個女孩沒有抱怨自己的父母為什么這么窮,而是立志要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命運。她讀書很用功,但更關鍵的是,她在自己的生活環境中看到了社區中有太多的人需要幫助,她在課余時間做義工,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幫助身邊的窮人。后來這名女孩被哈佛大學錄取,成為哈佛大學廣納人才、貧寒子弟也可越龍門的典型例子。
哈佛大學一名校長曾談到該校喜歡招收什么樣的學生,他說,杰出的大學生來源于優秀的高中生,我們是一個極力培養、鼓勵高中生具備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的學校。社會對一流高中生的贊美并不局限于好的課堂成績,而是多方面的。要成為哈佛的學生,光學習好是不行的,還要看他是否有開創新天地的創造性;僅有知識是不夠的,還要看他是否有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單關心自身專業領域是不足的,還要看他是否有關注其他方面的廣泛興趣。
哈佛大學的教育理念是,所有孩子,無論其家庭出身,也無論上哪一所學校,都必須有機會充分實現他們的潛能。機會平等必須意味著追求卓越的機會平等,對平等的要求絕非意味著對平庸的容忍。這不是精英主義,我們必須給予我們的學生——所有學生——能接受最好教育的機會。
2008年申請哈佛大學的學生超過2.7萬人,而錄取率只有7.4%。許多人的成績十分優異,SAT考試中取得滿分學生大有人在,但最后還是被刷下來了。那么能被哈佛大學錄取的學生又是什么樣的學生呢?讓我們看一個例子。俄亥俄州雪克黑茨市哈沙維布朗高中的愛麗娜·奧聶思凱斯基一直關注著水污染,選定解決金屬離子污染水作為自己的研究課題。在3000個小時的屢敗屢戰后,她終于發明并申報了自動微電子化學傳感裝置控制電鍍系統的專利技術。這一技術可以有效地減少電鍍時排入水中的金屬離子。她還是西門子-西屋科技競賽地區決賽選手;英特爾科學英才半決賽選手;校世界事物聯合國俱樂部主任;校報主編;療養院志愿者資深協調人;丹麥人在二戰納粹大屠殺中幫助猶太人的歷史的研究者。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