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 文科綜合能力測試(二) 26.近年來,我國蔗糖產業逐步由福建、廣東等地向廣西、云南等地轉移。“東蔗西移”、“東糖西移”一方面為東部產業發展提供了新的空間,另一方面也在西部形成新的蔗糖業基地,提升了我國蔗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這一事例表明東部產業向西部轉移有利于 ①促進東部地區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 ②通過東部地區工業化帶動西部地區農業產業化 ③加強西部地區加工工業的基本地位 ④西部地區合理利用本地資源形成優勢產業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7.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倡導正當競爭,反對不正當競爭。下列企業行為中,屬于不正當競爭的是 ①甲企業為了擴大銷售,加大廣告宣傳力度,影響消費者購買行為 ②乙企業為了擴大市場份額,進行有獎銷售,最高獎勵現金1萬元 ③丙企業通過捐建希望小學,提高了知名度,擴大了市場份額 ④丁企業為了穩定市場份額,聯合行業內的其他企業達成價格協議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8.我國1978年進出口貿易總額為206.4億美元,外貿依存度(貿易總額/國內生產總值)為9.7%;1998年進出口貿易總額為3239.5億美元,外貿依存度為31.8%;2007年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21738億美元,位列全球第三位,外貿依存度為73%。這表明 A.我國經濟越來越脆弱 B.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聯系越來越緊密 C.我國出口商品結構越來越優化 D.我國經濟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 2008年1月中下旬,我國南方10多個省區持續降雪,出現低溫冰凍的極端天氣現象,造成嚴重災害,給人民生活、生產帶來極大困難和損失。有專家指出,極端天氣如果發生在遠古或者發生在人煙稀少的地區,就不會構成如此嚴重的災難。之所以造成如此嚴重災害。和時值“春運”、發生在人口稠密、經濟發展較快地區以及防災準備不足等因素共同起作用有密切關系。鑒于此,我國政府提出,越是經濟發展越要高度重視防范災害的工作。回答29~31題。 29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極端天氣對人類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這表明 ①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實踐不斷發展使人與自然的矛盾也隨之深化和發展 ②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實踐不斷發展使人與自然的矛盾越來越激化和失控 ③人類社會的發展使人類與自然界的聯系越來越多樣化和復雜化 ④人類社會的發展越來越使人類超越自然而逐漸成為自然界的主宰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0.災害一般是在各種不利因素同時出現時發生的,對人們生產、生活各方面產生直接或間接的不利影響。這使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 ①聯系是普遍的,因此任何事物都可以是某一特定事件的原因或者結果 ②聯系是多樣的,因此應該全面地認識與事件有關的各種聯系 ③聯系是客觀的,因此事件的發生與人的活動無關 ④聯系是有條件的,因此應該注意具體地分析事件發生的各種條件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1.抗災救難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居安思危,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這個思想的哲學依據是,人能夠發揮意識的能動作用 ①認識自然規律,精確預見自然的未來變化 ②認識人類行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可能后果 ③采取適當的行動防止不利于自己的結果產生 ④采取適當的行動改變自然規律和相關的條件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2.經過近10年艱苦實驗,我國科學家應用基因技術,利用水稻亞種間遺傳基因的雜交優勢,培育出高產穩產的超級稻新品種。這說明 ①外因和內因一起構成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 ②在特定條件下外因構成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據 ③外因使事物的變化發展呈現出不同的特點 ④外因通過改變內部矛盾雙方的地位推動事物發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3.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西方的議會共和制、總統制同屬于民主共和制,但兩者有不同之處,這種不同從本質上說在于 A.所體現的階級屬性不同 B.所體現的國家結構不同 C.所體現的權力授受關系不同 D.所體現的國家政權運行方式不同 34.W市人大常委會向市民公開征集未來5年立法項目與建議草案,10天內共收到市民意見2081件次,其中立法建議221件,60%以上的市民建議被采納。這表明 ①W市人大常委會在立法活動中堅持了民主集中制原則 ②人大常委會在立法活動中有必要征求人民群眾的意見 ③地方人大常委會具有制定地方法規的權力 ④人民群眾在立法活動中享有提案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5.在經歷了近5年的政治冷淡后,中日兩國領導人通過從“破冰之旅”到“融冰之旅”,從“迎春之旅”到“暖春之旅”的訪問,融化了兩國關系發展中的堅冰,開創了中日戰略互惠關系全面發展的新局面。中日關系的這種變化主要是由 ①各自的國家制度決定的 ②各自的國家利益決定的 ③兩國的外交政策決定的 ④兩國面臨的國際格局決定的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育路高考
更多信息請訪問:育路高考招生頻道
希望與其他考生進行交流?點擊進入高考招生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