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讀
快速擇校
在河南省,有一種與春節習俗相關的戲種,這個戲種不僅是中國獨有的劇種,而且其劇目《郭丁香》則是漢民族可以與《阿詩瑪》《格薩爾王傳》等相媲美的代表性長篇敘事詩。
在信陽一帶流傳甚廣。
廖主席介紹說,固始灶戲,俗稱“鍋臺戲”,又名“丁香戲”。據目前已有的資料看,它是中國獨有的一個民間劇種。最早流行于固始縣東鄉與東北鄉的羅集、蔣集等地。到了清末民國年間,達到鼎盛,先后流行于商城、潢川、淮濱以及安徽的霍邱、阜南等廣大鄉村。直到20世紀50年代,在固始縣農村還時有演出。此后,灶戲便逐漸消失。如今,灶戲的知情者已寥寥無幾了。
由于歷史的原因,灶戲這種地方小劇種難入正史,現有的各種典籍均未見記載。但據民間故事傳說,灶戲在清朝咸豐年間就已經產生,至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
固始縣至今還流傳著“柳員外招親”的故事:咸豐六年,沿淮大旱百日,稻禾枯焦,眼睜睜看著清清泉水流去,但沒有水車,不能提水澆灌莊稼。柳員外愁得日不能食,夜不能寐。一天,有個叫楊二能的年輕木匠突然登門,他自稱手藝高強,一天能做好一架龍骨水車。柳員外將信將疑把小木匠留下來。結果,這楊二能不但一天做好一架水車,晚上還在員外家唱起動聽的灶戲。自此,每晚干完木工活,楊二能就唱灶戲《郭丁香》。員外老兩口和小姐玉葉聽得如癡如醉。于是,員外滿心歡喜招他為婿。至今,當地還有“不怕門臺高,只要會唱灶”的諺語。這要算是灶戲產生的最早傳說了。此外,從師承關系上推斷,灶戲的產生也在咸豐年間。例如小張三班五世傳人,現年近80歲的灶戲老藝人孫雨龍,從他上溯到小張三的盛年時期,大致是在咸豐年間開班唱戲的。
命名來自灶王爺
灶戲是以其主要傳統劇目命名的,灶戲的主要傳統劇目是《郭丁香》。據民間傳說,郭丁香是灶王爺張萬良的妻子,郭丁香當然就是灶王奶奶了。而以表現灶王爺和灶王奶奶愛情糾葛的戲,便叫灶戲。
祭灶習俗,實際是楚人拜火習俗的延續和具體化。黃帝六代孫祝融是最先開發楚地的先祖之一,祝融官封“火正”,古代先民把他尊為能光融天下的火神,并兼司灶神之職。灶神的傳說經歷代演繹,到明末清初,民間便把張萬良扶上灶王爺的位子。而灶戲是由說唱形式的“灶書”發展而來。“灶書”在民間叫“唱灶”,其主要曲目也是《郭丁香》。該曲目沒有唱本,全憑木匠藝人代代相傳,民眾之間口傳心授,代代不息。直到20世紀80年代,固始縣文化工作者曹家振、彭華厚、李海華等人把這些民間流傳的唱詞進行搜集整理后,發表在《民間文學》上,引起有關方面的極大關注。有關專家說,誰說漢民族沒有長篇敘事,《郭丁香》應該和《阿詩瑪》《格薩爾王傳》一樣都是長篇敘事詩。但《郭丁香》應該是漢民族的長篇敘事詩。
早先的唱灶,同樣也是由木匠藝人演唱。每天工罷,在東家廳堂或院落,招來東家老小和親鄰婦孺,演唱者手拿一對彈性很好的軟竹棍,我們稱它竹鞭,擊打倒扣的柳條笆斗就唱起來。由于唱詞中塑造了郭丁香樸實美麗善良的藝術形象,深受民眾喜愛,可以說是百聽不厭。
隨著各種說唱藝術的不斷創新提高,灶戲也由過去的獨唱發展到對唱與合唱,后來還有了角色分工。這時,簡單的灶戲劇本也隨之產生(但基本還按口語傳唱本演唱),并有了簡單的舞美、服裝和道具等。其戲劇化元素越來越豐富,進而形成了后來的灶戲。
獨特的匠藝合一藝術
藝隨匠興,匠隨藝旺,灶戲的這種匠藝共生共榮的搭班形式,在戲班組織中是罕見的。正因為如此,木匠班和灶戲班二者集于一班,匠人和藝人集于一身,人生戲劇,戲劇人生,他們是生活的主人,也是藝術的主人。這就是灶戲久演不衰的原因所在。
灶戲的興起,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也有其經濟原因。在清康、乾盛世,固始雖地域封閉,但生產相對發展起來了,農村“五匠”慢慢從農業中分離出來變為手工業者。生產的發展帶來生活的安定,百姓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漸旺盛起來。所以,到了咸豐年間,灶戲應運而生。由于灶戲主要由木匠創作演唱,當時社會上對木匠這個職業很看重,而木工行業的道德要求也嚴格。據老藝人劉玉武、朱蘭亭回憶,在他們師爺一代,社會上形成了主人柬請木匠做活,先問演藝后問手藝的風氣。木匠為了生計,除了不斷提高木工手藝外,還要努力研磨演唱技藝。因此,在固始便形成了不少有名望的木工團體的灶戲班子。他們互相比手藝,比演藝,對灶戲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
特定的劇目和觀眾
百多年來,灶戲劇本沒有加工整理形成文字,為木匠口頭創作,經過長期實踐完善,到20世紀80年代收集統計,尚有保留劇目31個。其中大戲有《郭丁香》《柳迎春》《三皇姑出嫁》等,小戲有《打長工》《勸八行》《秋胡戲妻》等。灶戲的音樂唱腔,主要以當地民歌小調和當地流行的“花籃戲”“倒七戲”“端公戲”的聲韻和板式為主。形式上也較原始,一人領唱,眾人拖腔。灶戲的行當也較簡單,分兩類,即生郎(生角)和媽角(旦角)。所以唱腔分類也相對簡單,大致3種,即喜調、怨調、寒腔。其唱腔特點主要是敘事性較強,抒情性較強,感情表達細膩。
灶戲的觀眾,客觀上是不自覺地以農村廣大婦女為主,所以也把灶戲稱為“鍋臺戲”。“灶書”中主人公郭丁香美麗、善良、勤勞、樸實的形象,一定程度上成為婦女的美好典范和理想追求。而那時廣大農村婦女,大多生活在社會的底層,她們渴望戀愛自由婚姻美滿,努力追求美好生活。加之灶戲唱詞口語化、生活化、鄉土化,木工藝術家們對生活十分熟悉,表演情真意切,表現出極大的藝術感染力,郭丁香藝術形象因此為廣大婦女和農民所鐘愛,所傳頌,所傳唱。
開始對灶戲排演性搶救
在灶戲的發源地固始,灶戲已到了瀕臨消亡的境地,它在中青年一代人中的影響已逐漸消退。如何讓這朵藝術奇葩繼續綻放,固始縣文化部門從排演劇目開始了對灶戲的民間藝術搶救。
縣文化局編排了《郭丁香出嫁》折子戲。作為一支稀有劇種,灶戲幾十年來第一次登上舞臺,目前該劇的主要演員都已過不惑之年。《郭丁香出嫁》是《郭丁香》其中的一折,主要講述的是張萬良娶郭丁香的前后經過。該劇在唱腔中融合了當地花籃戲、倒七戲、端公戲、大鼓書的聲韻,并且還有豫南民歌的風韻,具有獨特的藝術形式。唱詞詼諧幽默、腔調婉轉甜潤、情節曲折感人,特別是在出嫁一場戲中,融入了許多民間婚俗的元素,讓人不僅在欣賞唱腔的同時,對豫東南地區民間婚慶禮儀有諸多了解。撒轎子門、過狀元橋、搶紅花生、穿三寸繡鞋等一整套風俗禮節都在戲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一、課程有用:聚焦實戰,銜接職場需求國際關系在職研究生的課程設置打破了“純理論”的刻板印象,緊密結合現實場景,實用性極強
北京在職研究生可以考編嗎?可以考編。非全日制研究生獲雙證,可報考不限制全日制的崗位;同等學力申碩獲學位證,能報考要求碩士學位的崗位;中外合作辦學碩士及國際碩士認...
計算機在職研究生考試大綱分兩種情況。非全日制研究生入學考試多數學校采用專業代碼408的國家統考試卷,考查數據結構、計算機組成原理等多方面知識;同等學力申碩入學無...
成都在職研究生招生學校涵蓋四川師范大學(同等學力,學費1.44-2.16萬)、西南交通大學(非全日制,學費2.4萬)、西南財經大學(非全日制,學費2.56-3萬...
同等學力申碩網上報名申碩報名要求同等學力申碩是先學后考模式。大專及以上學歷可參加課程學習(全年可咨詢報名),修滿學分且本科
工學在職研究生學校一覽表,招生專業覆蓋傳統、新興及交叉工科,貼合行業需求。入學門檻低,大專及以上學歷可免試入學,部分對工作年限有要求。學制2-3年,學習方式靈活...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