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讀
快速擇校
很多人熱衷讀EMBA,是因為EMBA充滿著各種想象空間:充電器、朋友圈、深造、鍍金。這令原本平常不過的教育模式,變得有些曖昧不清。
“返校”潮
“我們當然要看到管理科學與行政行為之間的重要聯系,但同樣不能忽視EMBA靈活、機動的教學設置。對領導干部來說,學習是一件大事,有能力、有精力學習更是一件大事。”
陳元沒有想到,快到50歲的年紀,還能有機會重新回到校園。
2010年,陳元經過組織部門考核選拔,成為廣東一家國有大型科研機構的黨委書記。當富有挑戰性的工作剛剛擺在面前,上級領導又賦予他一項重要任務:參加省內某重點高校的EMBA研究生課程班。
“EMBA,Exe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陳元咂摸著報名資料上的中英文交雜的名詞,“當時覺得非常新鮮。雖然新工作千頭萬緒,組織上還是反復強調,這是一次學習先進管理知識的寶貴機會。”
大多數有意就讀EMBA的公共管理者,都有著和陳元相似的職業圖景:他們在各級行政組織、事業單位中擔負著重要職務,決定著一個部門,乃至一個地區的發展前景,但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工商管理教育;他們有著很多的“經驗之談”,卻缺少科學的管理觀與方法論。
“工作了這么久,腦子快被掏空了,確實到了該充電的時候?”安麗萍對《南方》雜志記者說。作為廣州市屬部門的一名處級領導,在體制內打拼了十幾年后,她和陳元作出了同樣的決定:回到校園。
而在業界專家看來,領導干部作出如上的選擇,并不意外。“隨著經濟的快速崛起,中國經濟社會戰略發展需要更多富有創新能力的高級管理人才。”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教授朱桂龍說,“以培養具有現代管理理論、掌握科學決策方法的高端人才為目的的EMBA,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官員更新思想觀念,強化戰略思維,提升執行能力,增強團隊合力等需要。”
盡管社會各界對官員與EMBA之間關系的認識并不統一,鼓勵高級公共管理者回爐進修,早已是不少職能部門、行政單位的普遍選擇。2009年,中共中央組織部便選派了地廳級以上的領導干部參加中歐國際工商學院EMBA課程的學習;幾乎同一時間段,廣州市委組織部也與中山大學管理學院組織合辦局級領導干部EMBA班,學員主要來自市內的黨政機關和國有企業。
“我們當然要看到管理科學與行政行為之間的重要聯系,但同樣不能忽視EMBA靈活、機動的教學設置。”有學者表示,“對領導干部來說,學習是一件大事,有能力、有精力學習更是一件大事。”
事實上,中國的各類考試,總少不了“獨木橋”的色彩,很難滿足每個人的實際需要。如包括為人熟知的MBA在內的專業研究生入學考試,需要考外語、數學,這給那些離開應試環境多年的社會人士設置了門檻,在錄取中能夠脫穎而出的,往往是那些本科剛剛畢業、應試能力強的年輕人。加之全為全日脫產學習,很難適應這些學員的需求。而全在夜間或周末上課的EMBA,幾乎是所有期待充電的公共管理者的唯一選擇。
“EMBA與傳統的研究生教育有著很大不同,強調的是學習過程,而不是選拔手段。”安麗萍說。相比選拔意味濃厚的專業研究生錄取,EMBA的筆試簡單很多。一些商學院甚至會開設考前輔導班,幫助報考者熟悉一下題型,把握住復習的方向。
在許多人看來,這樣意味著讀EMBA一點門檻都沒有。對此,陳元給予了否定的回答,“平時工作太忙,復習時間有限,加之離開校園的時間久了,筆頭也鈍了,校方確實不會太過為難我們。”不過在他看來,EMBA的錄取過程中,一些環節要比筆試更加關鍵,“學院要考察報考者的實踐經驗,如果沒有相應履歷的人很難入圍。而入圍之后的面試,才是真正的難關。”
相比入學的分數,EMBA首要考察的是報名者的管理經驗和工作資歷,優先考慮具有豐富管理經驗的申請人。這或是另一道嚴苛的門檻: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EMBA項目,每年要從筆試和面試者中淘汰掉三分之二,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的EMBA項目至少要淘汰掉一半報名者——究其原因,大都是報名者的實踐經驗不足。
“有人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而目前組織里的職位越往上越少,請問是否應該鼓勵年輕人謀求更高的職位?”“中國的老齡化及失業問題該如何應對?”“你的下屬向你抱怨,單位給出的薪水太低,你如何處理?”陳元至今還記得面試官給出的題目,每一道題都是一個大題目,足夠在高校專門設立一個研究項目。
“我覺得當時回答得并不好,因為我完全不知道這些問題到底有沒有標準答案。”陳元說,“不過事后回憶起來,這些問題恰恰是我在工作中必須面對的重點,這也正是我選擇回到校園的原因。”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