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眾號
010-51291557
客服熱線:8:00-20:00
	

最近,由于“雙減”政策落實,社會上圍繞中職教育以及“中考分流”等的話題又熱了起來,筆者作為一名從1993年開始從事中職教育的“老兵”,想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思考。
	
 
我國的中職教育真正全面興起應該是從1985年開始。當時,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飛速發展的鄉鎮企業急需一大批一線技能勞動者,培養技能人才的職業教育應運而生,并經歷了起步、壯大、提質三個階段。“做大”靠的是地方黨委、政府進行的職業教育布局規劃調整,征地新建中職學校;“做特”靠的是中職校長的辦學經驗總結提煉與推廣;而“做強”關鍵靠的是學校師生素質的全面提升。
	
中職教育30多年的發展歷程為中職學生成人、成長、成才搭建了平臺,讓學生在學到技能的前提下成為企業急需的技能勞動者,為地方的技能人才建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中職教育對象的特殊性、培養目標的技能性、學生就業崗位的生產性,導致社會對中職教育的偏見和不滿意現象仍然繼續存在:
	
一是中國“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觀念,將中職教育視作“低端教育”。社會上圍繞知識成才與技能成才的觀念沖突,導致職業教育缺乏優質生源,技能人才培養后勁不足。不甘心從事一線技能勞動是中國社會的普遍心理,覺得技能工作者沒有社會地位,甚至是在企業中受剝削的對象,只有讀不好書的劣等學生才去職業學校學技能。相當一部分的家長通過各種方式和手段想讓孩子進普通高中學習,削弱了中職教育技能人才培育的基礎。
	
二是院校學習成才與企業崗位成才方向的選擇,以及“工匠精神”培育的核心途徑和關鍵問題有待進一步厘清。人才培養一生離不開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自我教育和社會教育。而真正要成為大師級的高技能人才,關鍵因素是在企業崗位上實現自我成才。素有工匠大國之稱的德國將工匠的核心素養歸納為誠信的品質、法治的精神、嚴謹的態度和求異的思維,而這些素養的形成恰恰需要勞動者在工作崗位上自我感悟和形成。
	
三是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與校企雙元主體不突出的問題長期存在,給職業教育培養技能人才帶來了困難。中職學校深化產教融合辦學的目的是依托產業、企業的信息、技術、設施和就業等優勢,不斷彌補職業學校教材內容滯后于企業技術升級,學校教師專業技能滯后于企業技師操作能力,學校實訓設備滯后于企業生產裝備等的不足。職業教育在開放辦學中有“三合”(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產教融合包含校企合作和工學結合,側重于學校層面辦學指向;校企合作體現了產教融合和工學結合,側重于專業建設層面;工學結合落實了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側重于教學層面。三者從宏觀、中觀和微觀的角度深化了職業教育改革向縱深發展指引,也是職業學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內在要求,更是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必然途徑和主要方向。然而,在實踐中,產教融合推進中技術技能人才供給側與企業需求側“兩張皮”問題長期存在,技術技能人才常年短缺與教育質量長期不高并存,學校與企業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雙主體地位難以真正落實。因此,必須盡快打破職業教育產教融合中“政府很想動、企業不主動、學校不敢動、老師不愿動、學生沒法動”的尷尬局面。
	
今年4月全國職教大會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對職業教育作出了“前途廣闊、大有可為”的指示。作為職業教育人,需要緊緊抓住黨和國家層面出臺一系列發展職業教育的政策方針的有利時機,按照“中職為基礎、高職為骨干、本科為牽引”的精神,不斷完善職業教育體系。我們中職教育人,需以強化師資隊伍建設為重點,不斷滿足學生進一步升學的需求,拉升技能人才的培養鏈條,積極為高職院校輸送優質生源,大力塑造學生完美人格,培育學生學習能力,強化基礎性的專業技能練習,構建“校校企”(中職學校、高職院校、企業單位)新型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為學生成長成才出力,為社會企業技能人才建設作出貢獻。
	
 
                    










甘肅省中職生的補貼政策為廣大學子提供了有力的經濟支持,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實現人生夢想。希望本文的匯總能夠幫助考生和家長全面了解并順利申請相關資助。

中職學生資助政策不僅是經濟上的及時雨,更是人生轉折的助推器。從國家獎學金的榮譽激勵,到免學費政策的兜底保障,再到頂崗實習的實踐賦能,每一項政策都凝聚著國家對技術...

河北地區的中職資助政策體系完善、覆蓋面廣,為中職學生提供了全方位的經濟支持,助力他們順利完成學業。通過免學費、國家助學金、國家獎學金、建檔立卡專項資助等多層次政...

中職生助學金的申請流程并不復雜,只要按照要求準備材料,就能順利申請到助學金。除了助學金,還有免學費、獎學金、勤工儉學等多種助學政策,幫助你順利完成學業。
報名咨詢電話:010-51291557
高校招生網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