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您提供國際學校擇校、備考、國際學校說明會等信息服務!
有這樣一些「熊」孩子,
別人哭了,他在旁邊拍手大笑;
別人很累了,他堅持要鬧著陪他玩;
別人在玩的玩具,他突然搶走,怎么勸都不還給人家;
……
你是不是也想問,這些孩子到底怎么了?
這里就不得不提到這么一個詞,共情。
首先,先來說說以下幾個問題:
Q
&
A
我們常說共情,到底什么才是共情?
共情(Empathy),這個詞近年來被炒得很熱,成為育兒文章里的常客。但很多時候,我們會把它和另一個詞——同情(Sympathy)——相混淆。
共情和同情都是高階級的社交情緒,都需要去考慮別人的感受,不過區別也顯而易見。
舉個例子:如果你今天感冒了,很難受,我說「哎,好可憐喔,多喝熱水」,這是同情。如果你感冒了,很難受,我也很難受,就像我自己也感冒了一樣,這是共情。
簡單來說,共情就是,「把我當成你」。
目前學術界對于「共情」尚未有一個完全統一的定義,但總的來說,共情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認知,就是對別人的情緒、想法、意圖等心理狀態表征的認識和理解;二是情緒,就是對別人情緒行為狀態的情緒性反應。
換句話說,共情也可以被稱為「同理心」、「將心比心」,是親社會行為的一種表現,講求的是「感同身受」。比如能夠關心他人、體諒父母、在別人難過的時候給予安慰、愛護小動物、大方不自私、友愛不霸道、當發現自己行為不受歡迎時及時更改……
共情是天生的,還是后天的?
共情是個體社交和情感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
有研究者提出,一個人的共情能力是與生俱來的,在嬰幼兒時期會表現出共情。而多數現有的研究表示,后天的因素(如家庭、文化、同伴等)對兒童共情能力發展有著顯著的影響。因此,在兒童的撫養和教育過程中,我們也需要去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
那么
身為家長,
我們該怎么做?
關鍵詞1:情感滿足
之前,我們在「如何讓孩子自發地學會分享」(可戳文字回看)中,曾提到過這么一個故事:
研究表明,那些在2歲前擁有非常融洽、緊密的親子關系的孩子,更容易分享。因為當孩子獲得了足夠的安全感,就不需要用那么多東西去證明自己的價值。
研究者還發現,比起其他嬰兒會緊緊抓著毯子或玩偶不放,在親密關系中長大的嬰兒更愿意輕輕握著母親的手指
同樣,研究也表明,如果孩子自身的情感需求得到滿足,或與父母有著安全的依戀,他們的共情能力更強。
這就如同,如果一塊海綿里沒有多少水,它是很難將水擠出來的;當一個孩子在嬰幼兒時期沒得到足夠的安全與愛,我們怎么能要求他將安全與愛釋放給其他人呢?
因此,努力讓孩子感受到「無論如何,父母都是愛你的;無論如何,父母都在你的身邊」,尤其是在嬰幼兒時期,多抱抱他、親親他、關注他、陪伴他。
或許有些家長覺得很簡單,「我是多愛他呀,我花了好多時間……」
三個問題可以問問自己:他覺得我愛他嗎?他真正需要我的時候,是什么時候(情感需求)?他有需要的時候,我陪他一起度過了嗎?
關鍵詞2:情緒認知
依據霍夫曼的共情發展模型,隨著兒童的認知能力提高、情緒體驗不斷豐富,他們的共情水平也就不斷發展。
一些家長會有誤解,認為孩子「應當」明白他人的情緒變化。
可是,如果這個孩子從未體會過憤怒、痛苦、煩悶這些情緒,或者是他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難過、害怕、害羞,他們怎么能理解他人的這些感受呢?
因此,讓孩子認識不同的情緒,尤其是不同情景下同一個情緒的不同表現形式(如同樣是難過,有的人會流淚,有的人會抱著膝蓋低著頭),是我們需要努力為孩子提供的,這樣才能豐富孩子的情緒體驗和情緒認知,讓他們更好地理解或體會到他人的情緒狀態。
學習情緒認識,除了常見的圖片、動畫等方式,還可以加強自然情境下的強化。
比如媽媽和孩子一起做完家務,很累了,這時候,媽媽靠在沙發上,做出很累的狀態,邊做邊告訴孩子「哎,好累啊」,讓孩子知道「原來這個樣子叫做‘累’」。
此外,情緒小游戲也會是不錯的選擇,比如鬼臉五連拍、火山爆發啦、猜猜我怎么了、繪本/故事演繹、情緒放大與縮小、尋「情」記等等。
關鍵詞3:以身作則
言傳不如身教。
如果連我們自己都做不好共情孩子,有什么資格要求孩子要共情我們,甚至共情其他不熟悉的、或不相關的人?
所以,當孩子哇哇大哭,千萬別對他吼「一點小事有什么好哭的」、「吵死了!哭什么哭」,或是僅用一句「沒事,都會好的」、「好了好了,不要哭了啊」來敷衍他,而是嘗試去體會他的感受,如輕輕抱住他說「我想你可能很難過,辛辛苦苦搭好的房子被推到了,現在又得重來,感覺剛剛都白做了」。
當然,要提醒大家的一點是,共情并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如果你的「共情」沒有真正「共」到孩子的「情」,或許會適得其反。
什么叫「沒有共到情」?以上面的例子為例,你覺得孩子哭可能是因為「房子被推到了、努力白費了」,你怎么知道不是「房子突然倒下,嚇壞了」呢?也有可能是「房子倒下,碰上了手」呢?
因此,這就要求我們一方面是足夠了解孩子,另一方面是要嘗試與他核對(如「是這樣嗎」)。
關鍵詞4:擴大關注
對于兒童來說,可能理解家人或親密朋友的情緒狀態相對來說不那么難,研究表明,兒童更能對這些熟悉的人產生共情感受。
因此,嘗試幫助孩子擴大自己的關注圈:多交幾個朋友,而不僅僅局限在自己小小的世界里;傾聽一段演講,聽聽別人的遇見和心聲;觀察公園里游玩散步的人,和他們打招呼,然后一起探討他們可能在想些什么(換位思考);出門走走看看,感受到世界還有那么多美妙的體驗……
共情并沒有我們想象的簡單,它是在區分自己和他人的前提下,進入他人的世界,想他人之所想,感他人之所感。
當然,共情也是我們能夠與孩子共同學習、共同探索、共同努力的重要內容。
zxxzxb_yuloo添加關注公眾號,或下拉掃描二維碼進行關注,實時推送相關新聞資訊!
入學幫助熱線:010-51268841010-51268841
咨詢熱線:010-51268841
幼升小升學
我要給孩子
報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