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您提供國際學校擇校、備考、國際學校說明會等信息服務!
中學生湊在一起,常常這樣訴說他們的煩惱:“我最煩爸爸媽媽絮絮叨叨!”話一出口,立即引起共鳴。
有的說:“只要回到家里,家長一見面就嘮叨開了:你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成天家叮囑來叮囑去,好像我還是小孩子,什么也不懂!那些話,不知道說過多少遍了,我都背下來了。真煩人!”
有的說:“除非你不出錯兒,稍微出一點點錯兒,你就得伸著脖子挨訓,爸爸訓完了媽媽訓,輪番‘轟炸’。也不管什么地點、場合、時間,有沒有外人在場,只要抓住機會就嘮叨個沒完。真煩死了!”
最后,有人總結說:“得啦,得啦!不要跟大人們一般見識。”
說實在的,家長這樣做都是出于好心,希望孩子的成長道路平安順利?珊⒆觽兊姆从硡s是這樣,這不能不引起家長們反省。
中國有許多做父母的好數落孩子,其中以中學生家長為甚。說服教育的目的是要孩子們聽,按照家長的教誨去做。如果孩子們聽不進去,這不能全怪孩子,恐怕做父母的該考慮改進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講究點教育藝術。
一、說服教育要有針對性。
常言說:射箭要看靶子,寫文章要看讀者,講話要看聽眾。就是說,要“有的放矢”。“無的放矢”,亂射一通,不僅射不中靶子,弄不好還會誤傷別人。
對孩子進行說服教育,要從實際出發,有針對性,他們才會聽,才能聽得進去。如果完全從自己的主觀愿望出發,沒有針對性,你說的再多,再有邏輯性、說服力,孩子也會無動于衷,很可能還會引起反感。特別是對中學生,心理上產生了強烈的成人感,認為自己已經是成年人,什么都懂,往往極力排斥家長無端的訓誡。這就要求家長要特別的謹慎。
要做到有針對性,必須首先了解孩子。進入青春發育期,孩子內心變得復雜起來,不大輕易將內心秘密表露出來,有了“隱私”,這就是所謂“閉鎖性”的特點。在同學之間,他們可以毫無保留地表露思想,無話不談;而對家長、老師,不見得什么都說,往往有所保留。只要認真觀察,就會發現上中學的孩子和小學生大不一樣。
小學生的書包、文具盒等常常是隨便擺放,不忌諱家長翻看;上了中學情況就不同了:自己的抽屜總愛加上一把鎖,似乎有什么秘密的東西不讓人看到。其實里邊并沒有什么要緊的或保密的東西。小學生即使有自己獨立的房間,也希望和爸爸媽媽一起睡覺;中學生則往往把自己獨立使用的房間門插上,父母要進他的房間還要求先敲門求得同意,等等。這些變化,做父母的應該注意到。
要了解中學生,一般不要像對待小孩子那樣“盤查”、“審問”,平時多和他們聊天,就像對待同事那樣,把他們當成“討論問題的對手”,創造一種寬松的環境,他們就有可能無顧慮地表露自己的真實思想。另外,對于孩子表露出來的、你不大贊成的思想,也不要當即進行評論或批評,最好先引導他自己進行評價,以后遇到適當的時機再評價效果會更好。了解了孩子的真實思想,進行有針對性的說服教育,避免一般化的空泛地說教,就容易打動他們的心。
二、善于選擇適當的教育機會。
所謂“教育機會”,就是指孩子接受教育的良好條件。這個條件包括內部條件和外部條件。
內部條件,就是孩子當時有接受教育的要求和需要。比如,孩子在學習、生活中遇到了難題,需要幫助;有想不通的問題,需要解釋;學習上取得了優異的成績,需要得到鼓勵;孩子做了好事,需要給予肯定;與同學交往出現了麻煩,需要幫助出主意;遭受了挫折,需要安撫,等等。這都是教育機會。
所謂外部條件,即有進行某方面教育的有利的環境和可能性。比如,孩子正在從事某種活動,或遇到了某種特殊的情境,適于進行相應的教育。唐朝皇帝李世民曾經談到過他利用有利的外部條件教育太子的做法,他稱之為“遇物則誨”。在太子吃飯時,就給太子講種莊稼如何不容易,告訴他知道了“稼穡”之不易,就不會餓肚子;在太子騎馬時,就說馬應當有勞有逸,告訴他懂得這個道理,就總會有馬騎;在太子在大樹下乘涼時,就說鋸木頭只有依照繩墨才能鋸直,做皇帝只有聽從大臣的進諫才能圣明;在太子乘船時,就說水能把船浮起來,也能把船給掀翻,他還比喻說老百性就像是水,皇帝就像是船,可以擁戴你,也可能推翻你。唐太宗是封建皇帝,對太子進行的是“安民”、“治國”之道,他的教育方式方法值得效法。他所說的“遇物則誨”,可以說是“寓教于物”、“寓教于境”,此時此刻進行此種教育,與當時的情境相吻合,不顯得生硬、突兀,效果會很好。
在孩子有某種需要或要求時,家長選擇或有意識地創造一種教育情境進行說服教育,要比隨心所欲地說教效果好得多。
三、“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
這是我國清朝教育家顏元所說的一句話,是非常深刻的教育“典故”。意思是說數落孩子十個過錯,不如表揚、獎勵孩子的一個長處、優點或進步,教育效果更好。
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已經上了中學了,事情做對了理所應當,用不著像對小孩子那樣還要表揚、獎勵。而有缺點、錯誤,就應當給予嚴厲的批評,要不然他們記不住,不接受教訓。特別是對平時表現本來就不大好的孩子,家長一見氣就不打一處來,只看得見缺點、錯誤,抓住一點不及其余,就大作文章。
家長對孩子要求嚴、要求高,可以理解。但要求嚴格不等于總是批評、訓斥,要求高也不能看不到他們的優點、長處或進步。要知道,表揚、獎勵、肯定就是認可,是一種強化,是一種積極的推動力,也體現嚴格。家長盡可能多的發現孩子的進步、長處、優點,及時加以表揚、獎勵、肯定,使之受到鼓舞,增強自尊、自信,發揚長處,鞏固優點,希望有更大的進步。
家長必須明白,希望孩子好沒錯,但“恨鐵不成鋼”是沒有用處的。只是抓住孩子的缺點、短處、錯誤不放,總是批評、訓斥,孩子很容易失去自尊心、自信心和上進心;批評、訓斥聽得多了,就會不以為然,就是有缺點、短處、錯誤也不以為恥。要是給你來個“破罐破摔”、“死豬不怕開水湯”,誰也沒輒。
做父母的是教育者。教育者要力戒感情用事,要理智行事。盡管對孩子有不滿意之處,應該極力克制自己無益的感情沖動,不要總是抱怨、批評、數落、訓斥,而應當多從正面加以引導。“獎子一長”,要比“數子十過”效果好得多。
四、批評教育孩子要注意時間、地點、場合、環境。
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要及時,不能延誤。不“趁熱打鐵”,事過境遷,可能會“坐失良機”。但也要注意批評教育的時間、地點、場合和環境。比如,許多家長好在飯桌邊數落孩子。人的消化功能和情緒有很大的關系,情緒不好,消化功能就會受到影響。吃飯時批評孩子,違背飲食衛生的要求。家里來客人時,不要批評孩子。有什么問題和不滿,等客人走了以后再說也不遲。當客人的面批評孩子,一是顯得對客人不尊重,往往使客人感到難堪;當外人的面批評孩子,有傷孩子的自尊心,會引起反感。走親、訪友、在馬路上,孩子有錯也不要輕易批評、指責,應當回家之后再說。在公共場合,大庭廣眾之中,讓孩子當眾出丑,下不了臺,家長會喪失教育的主動權。
當然,在有的情況下,不宜立即批評。比如,在孩子的情緒非常激動時,就要等一等,等孩子情緒平靜下來,利用時間的幫助,也許效果更好一些。
五、批評教育要留有余地。
孩子有缺點不指出,就是默許;有錯誤不批評,就是姑息,會越發展得嚴重。但是,批評不能過頭,不能沒完沒了。要恰如其分,適可而止,還要分別情況區別對待。比如,缺點是一般性還是嚴重的,犯錯誤是有意還是無意,是惡習還是偶發,是品德問題還是一般差錯等等。不能不問青紅皂白,只要發現缺點和錯誤,就劈頭蓋臉地訓斥,并且無限上綱。那樣,就會把孩子推到絕路上去。
在批評孩子時,還要注意孩子的態度。如對缺點和錯誤有了一定的認識,就不要沒完沒了地批評,要適可而止,給孩子留有一定的余地,讓孩子自己去反省。這樣做,體現了家長對孩子的尊重和信任,相信他們自己能夠認清危害,行動上能夠改正,這本身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激勵。
如孩子犯了錯誤以后,已感到內疚,或已有自我悔恨的表現,在這種情況下,家長還應當給予寬容、諒解,不予批評。這樣,會使孩子感動,驅使孩子自覺地改正錯誤,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這就是“有理、有利、有節”。“恩威并濟”、“寬嚴得體”,孩子必會悅服。
六、批評教育方式方法應當多樣化。
批評教育,不見得非得是長篇大套。應言簡意賅,簡單明了,力禁羅哩羅嗦。因為孩子犯錯誤,不見得是不懂得是非善惡,常常是由于缺乏經驗或激情之下的沖動所致。在一定情況下,家長隨時給孩子以暗示、提醒、提示,如只用一個眼神、手勢、動作,孩子就可以明白的事或道理,沒有必要再去羅嗦。
古人說:“教亦多術”。教育孩子沒有什么固定的“模式”或“絕招”,單一的教育方式方法很容易使人厭煩。家長應因地、因時、因人制宜,恰當地選擇、靈活地綜合運用多種教育方式方法。經常變換教育方式方法,孩子就不會感到絮叨。
zxxzxb_yuloo添加關注公眾號,或下拉掃描二維碼進行關注,實時推送相關新聞資訊!
入學幫助熱線:010-51268841010-51268841
咨詢熱線:010-51268841
幼升小升學
我要給孩子
報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