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您提供國際學校擇校、備考、國際學校說明會等信息服務!
由北京市教委主辦,北京教育學院承辦的“基于學生調研的學校學生發展目標的具體化及其實現策略”主題講座在豐臺區青少年活動中心舉行。市教委副主任、新聞發言人李奕以“優化家庭供給,提高教育產能”為題為首都中小學家長代表600余人做了專題講座。
在講座中,李奕圍繞中國學生的核心素養、從教育角度看孩子成長的供給側問題、當前學校教育改革對家庭教育供給的呼喚三個方面解讀了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資源環境如何有機整合,共促孩子健康成長。
核心素養是什么?
十八大以來,教育領域綜合改革逐步推進,隨著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發布,李奕在講座中指出,在教育改革時代,有幾個問題應引起家長的重視,例如培養什么人和怎樣培養人的問題,著眼于健康幸福為目標的成長全鏈條規劃的問題、關于教育的質量問題、尊重的問題等。
“核心素養是什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在當前的體制,其實不僅僅是面向全國,也是面向中國現實,也是面向咱們家的,我們到底希望他核心素養是什么?”
李奕認為,最核心的是要培養孩子的自尊自立自強自信,把國家、人民、民族裝在心中,要有不忘祖國的初心,有責任感、勇于擔當。
自尊自立自強自信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有幾句話,第一,培養什么人,和怎么培養人的問題。最核心的是自尊自立自強自信。其實是從小的時候,特別是6歲到12歲的階段,是否保護了孩子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當前,中高考改革的方向都是強調學生的選擇性,引導學生拿自己的優勢學科決定自己的未來,而不是政府決定。我們期待是孩子真正源于內心選擇方向。
有責任感
要引導學生把國家、人民、民族裝在心中,要有不忘祖國的初心,有責任感,勇于擔當,將來運用自己的能力,為社會做貢獻。《三字經》《弟子規》……以及我們現在常講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孩子的愛國的情懷和意識,其實是殊途同歸。我們現在需要孩子的核心素養是有責任感,是遇到事敢站出來,遇到認為正確的事敢表達,不是唯唯諾諾,扣肩含胸,不自信,也不是“我媽讓不讓、老師同不同意”。
成長全鏈條規劃
我們要以幸福健康為目標,規劃成長全鏈條。成長的軌跡和教育環境、教育策略的設立,需要整體來設計規劃。近兩年的教育改革倡導建立9年到12年的一貫制學校,這就是在強調全鏈條規劃。以前的分段教育,中間造成很多浪費,比如6年級和初三,基本第一學期就開始進入到模擬考試、復習。在他們最寶貴的9年時間段里頭,有兩年的設計是模糊的,所以“9年到12年一貫”就是要規避這些。
另外在成長的全鏈條規劃當中,要引導學生向書本、老師、同學、社會學習。孩子獲得的營養來源是多元化的,向書本和老師學習是最核心的,最主要的,但是同學之間的學習也非常重要。現在初一初二的科學動手實踐活動是開放的,線上和線下并行,學生就有了更多接觸不同同學的機會。
好奇心
要培養孩子的好奇心、探究欲望和獨立思考。真正的民主,是在我們內心當中對孩子的尊重。民主自由,不是簡單的幾個字,關鍵是不是尊重孩子,讓不讓他說真實的想法。獨立思考的能力是探究欲望和好奇心,其實是教育的最新產能,遠比掌握多少字詞和方法要重要的多。所以我們經常探討,現在的課堂45分鐘當中,希望能留出一部分時間,鼓勵孩子提出不同的觀點。
閱讀
鼓勵家長要引導孩子多閱讀。這種素養的獲得,也是最寶貴最核心的事。例如我們高中講魯迅文章時談到,祥云嫂到底是誰害死的?就要引導孩子理解當時社會背景,發展階段,包括理解我們民族當中最璀璨的地方,也有劣勢的地方。這樣的情況下,建立起來的這種獨立思考,實際的觀念和民族的自信心,即便對孩子將來的發展,也是堅定可靠的,是從容穩定自信的。
教育供給側改革改了什么?
就近入學、貫通培養、開放科學動手實踐、中考高考取消0.2難度題、指標分配、市級統籌、高招雙培外培……李奕指出,縱觀北京市近兩年的教育改革,堅持的是“全鏈條”“全方位”的供給,不是某一個方面單項突破,而是入學方式、學習方式、學習內容、資源配置等方面整體推進;不能只在某一個學段、某一個環節,而是要大中小幼統籌兼顧;不能期待一種措施解決所有問題,而是要標本兼治、綜合施策,保證各項措施的相互協調、相得益彰。
教育教學資源和政策
在近兩年的教育改革當中,我們努力解決了一些過去的難題。例如在教育教學資源和政策方面,我們采取了就近入學,取消共建的教育政策改革;實現了教育資源的優化和整合,打造了一些優質的學區、聯盟、集團、集群等;實施了9年、12年一貫制的貫通培養人才戰略;開放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科學動手實踐、社會實踐、學農體驗活動。
考試考核體系
在教育考試考核體系當中,我們更是圍繞教育的本質和核心理念,與時俱進,加大力度推進改革,例如在中考高考當中取消0.2的難度題,將重點放在考基礎、考積累、考傳統文化和紅色經典;考試題目可選擇、答案開放性;中招限制跨區、指標分配、市級統籌、貫通培養;高招引入雙培、外培、農村專項;同時大力引進體育、藝術、民辦資源、高校、科研機構參與中小學建設等。
義務教育擴優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4年開始的義務教育擴優項目,我們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據統計,截至目前,我們一共有39所中小學納入了高校支持附中附小發展項目、17所中學參與到了教科研部門支持中學發展項目、包括4所郊區縣中學在內的76所學校進入到了民辦教育機構參與中小學學科教學改革項目,同時,外籍教師參與中小學英語教學改革項目覆蓋以上及高參小項目,總計涉及約200所中小學,惠及學生20萬。
四項“優化”措施
為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實質性擴大,今年,北京市教委采取了很多“雙增量”改革措施,通過橫向聯合、縱向貫通、統籌拓展等方式,建立起教育資源供給的統一戰線,使資源穿越邊界,在共享與互動中不斷生成和擴大。主要表現為四項“優化”措施:
✪“學區制下的區域教育供給”優化“單一學校教育供給”;
✪“9年、12年一貫制和普及高中教育”優化“對學生分段加工層層選拔”;
✪“考試科目自主選擇”優化“文理分科統一科目的考試”;
✪“面向學生的課程設置和拓展資源的社會實踐”優化“統一開設的課程和程式化的社會實踐”。
家庭教育教什么?如何教?
消費觀引導下的廣義教育資源供給與服務,關注學生的實際獲得。建立服務于孩子成長的同意戰線。培養具有家國情懷,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下一代。
家庭教育的供給不可超量
家庭教育的供給也應該是全方位、全鏈條的供給,無論孩子現在是上小學,還是已經是讀初中,家長都要認真地看待孩子的核心素養問題,應該有一個整體的概念,即我們想給孩子什么樣的學習方式,學習內容和資源配置等。具體講就是家庭教育中我們給孩子提供的是否與學校教育提供給孩子的內容有所區別。
當下很多家長在給孩子提供教育供給時常常是超量的,但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未必是好事。就像孩子小時候,我們常常準備很多吃的,但后來發現80%都是孩子爸吃的,因為供給超量了。教育孩子也是同樣的道理,家長往往忘掉了對孩子的尊重,孩子不吃也得吃,孩子不學也得學,顯然,這樣做對孩子的心性和未來的成長,即便是在讓孩子面對未來的中高考時,都未必是正確的選擇。
優化家庭教育供應,應從供應的內容、方式和結構全方位入手。就像給孩子提供食物一樣,我們講精細化和多元化,不能只給考試,要給健康,整體的素養,供給的內容要精細化到某一個點,或者是技能的細化,而不是盲目的。
對于教育的消費,孩子與家長不一樣
很多家長眼中,教育消費就是上課,然而對于孩子來說并非如此。
例如,我們特別關注小學階段的各種小組社會時間活動,而不是簡單的老師講技能、讓孩子做題,而是分組合作交流。如果這個小組還有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在里面,那么孩子參與就肯定可以獲得更多的東西。當我們把教育過程中一些非教育因素,或非這一學科的因素也調動起來時,教育供給就豐富了。未來單一的教育產能將越來越少,而豐富的教育產能,在于家長和教育者共同來發掘,甚至包括您給孩子買的課外書,或者是您給孩子報的課外班。
要把握家庭教育供給的節奏
家庭教育應該綜合考慮以效果為前提的教育供給,控制好結構,不是一股腦兒的都塞給孩子,同時還要學會變換供給的方式。
例如,如果孩子不愛學語文,或者不愛學外語,一定是孩子的態度決定的,也一定是我們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家長需要做的就是“轉方式”、“調結構”、“去預存”。
我們是否讓孩子在應用當中感受到了英語的魅力?對于寫好字和寫好作文,我們是否讓孩子領略了文化的內涵和成就感?我們在校內也在努力創造這樣的機會,但是畢竟是有限制,我們希望學校、家庭和社會能夠共同努力。
從廣義教育的角度講,孩子本身就是資源。面對“資源”和“環境”,其實最重要的是服務,就是老師、家長對于孩子的個性化和主力性的推動。這些如果在以前教育政策、考試制度不變的情況下都是空談,但現在這些都在改變,家長也應該了解,并作出轉變。
孩子的發展路徑、發展環境與我們對他的核心素養發展并是不矛盾的,另外,補習班、興趣班的補充,這不是不許有,只是,作為家長有責任為孩子設計好這個時光。
zxxzxb_yuloo添加關注公眾號,或下拉掃描二維碼進行關注,實時推送相關新聞資訊!
入學幫助熱線:010-51268841010-51268841
咨詢熱線:010-51268841
幼升小升學
我要給孩子
報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