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您提供國際學校擇校、備考、國際學校說明會等信息服務!
我國中小學面臨的挑戰是,如何擺脫愈演愈烈的應試教育的束縛,真正走上素質教育的軌道。上述種種亂象貫穿著同一種病癥——教育的“狂躁癥”,反映了我國基礎教育界的教育思想混亂不堪,是到了回歸常識、依據我國的教育法制加以整治的時候了。下面我們就來和大家分享一篇文章,讓大家能夠更明白的看清這個現狀:
作者簡介:鐘啟泉,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基礎教育不同于專業教育,它是培育健全公民的基礎教育完成階段。
基礎教育是“有教無類”的
基礎教育的第一基本屬性是“公共性”。學校教育的“公共性”涵蓋了三個基本內涵:其一,作為“共同性”的“公共性”,指對所有兒重,不是一部分特定兒童,都要保障其教育機會,謀求其發展。具體地說,是“有教無類”的。
其二,作為“公開性”的“公共性”,指學校的經營不應當封閉而應當是公開的,誰都可能平等地分享學校的信息。
其三,作為“公務性”的“公共性”,即使是私立高中也同公立高中一樣,承擔著作為學校的“社會責任”的“公共服務”的性質。高中教育應當“為社會公正而教”,絕不應當成為加劇社會分裂與階層分化的工具。
基礎教育的目的在于讓每一個學生“學會做人”
基礎教育的第二屬性是“基礎性”。基礎教育的使命就在于奠定每一個學生人格發展與學力發展的基礎,即“學會做人”。20世紀的《學習權宣言》標志著世界基礎教育已從傳統的“精英教育”時代進入“大眾教育”時代。“大眾教育”強調所有學生“共同的基礎教養”絕不是“平庸教育”,而是“卓越教育”。“卓越教育”不是僅僅滿足于培育少數尖子生的所謂“卓爾不群”的教育,而是保障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權”,保障每一個學生能夠達到他所能達到的發展高度,這就是新時代基礎教育的定位和培育創新人才的價值訴求。
基礎教育“成果累累”,但“亂象叢生”
近年來我國基礎教育界可謂“成果累累”,但也“亂象叢生”。
▼第一亂象:豪言壯語
發達國家的大學本科尚且重視“通識教育”,我國一些中小學卻張口閉口“培養拔尖型創新人才”。幼兒園“小學化”、中學“大學化”,早已是見怪不怪了。基礎教育是培育“健全公民”的教育,不是什么造就精英人才、尖端人才的教育階段,一些中小學自恃“升學率高”,以為無所不能,教育行政部門也居然任由其無法無天。這不是一般的浮躁,簡直是狂躁了。
▼第二亂象:花言巧語
好些學校和媒體熱衷于生造術語,“××教育”“××課程”“××課堂”之類的口號滿天飛舞。某小學聲稱開發了一套“陽光課程”,充斤著27個帶有“陽光”字眼的術語,諸如“陽光講臺”“陽光教師”“陽光少年”“陽光教室”之類,卻找不到任何改革的思路與鮮活的經驗。在“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一切為了學生”的口號背后,卻是赤裸裸的“一切為了應試教育”。
▼第三亂象:胡言亂語
一些中小學為所欲為,苦心打造“應試集中營”,形成了一條或明或暗的應試教育利益鏈,遭到社會輿論的批判,卻受到應試教育勢力的百般庇護,批而不倒。這些學校明明是“應試教育堡壘”,卻偏偏打扮成“素質教育典型”,四處張揚,毒化教育環境,誤導教育輿論。
所謂“優質教育”不是“任意拔高”的教育,也不是“胡編亂造”的教育,更不是“指鹿為馬”的教育,而是“適切的教育”——合乎倫理道德、合乎學科本質、合乎兒童特質、合乎規范目標(養成健全公民)的教育。
我國中小學面臨的挑戰是,如何擺脫愈演愈烈的應試教育的束縛,真正走上素質教育的軌道。上述種種亂象貫穿著同一種病癥——教育的“狂躁癥”,反映了我國基礎教育界的教育思想混亂不堪,是到了回歸常識、依據我國的教育法制加以整治的時候了。
掃描下列二維碼進行關注,實時推送相關新聞資訊!
入學幫助熱線:010-51268841010-51268841
咨詢熱線:010-51268841
幼升小升學
我要給孩子
報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