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悟道——品味真實人生
來源:育路夏令營網發布時間:2012-08-09
天子之劍,以燕溪、石城為鋒,齊、岱為鍔,晉、衛為脊,周、宋為鐔,韓、魏為鋏;包以四夷,裹以四時;繞以渤海,帶以常山;制以五行,論以刑德;開以陰陽,持以春夏,行以秋冬。此劍,直之無前,舉之無上,案之無下,運之無旁,上決浮云,下絕地紀。此劍一用,匡諸侯,天下服矣。此天子之劍也!——《莊子。說劍》
莊子認為萬物都是“氣”的變化,因此對于生死不必過度執著。但是,既然人已經存在了,還是應該珍惜生命。他的基本立場是:“善于養生的,不會贏得長壽的虛名;不善于養生的,也不會走到傷殘的地步。順著虛靜的自然之理,以此為原則,將可以保護身體,可以保全天性,可以培養活力,可以安享天年。”(《養生主》)
一般人不明白這樣的道理,處于戰國時代的亂世,又汲汲于追求名利,一旦遇到挫折,就可能糟蹋自己的生命了!肚f子。說劍》是一篇短篇小說,描述趙文王喜好劍術,劍士聚集在門下當食客的有三千多人。他們日夜在大王面前比武,每年死傷的有一百多人,而大王仍然喜好不倦。像這樣過了三年,國勢衰落,諸侯都準備奪取趙國。
太子想要化解這種危機,想盡辦法找到莊子,希望他去說服趙王。莊子特地為此換上劍士的服裝,兩句話就唬住了趙王。一是:“臣的劍,十步之內殺一個人,千里之遠沒有人擋得住。”二是:“用劍之道,要故意露出破綻,給予可乘之機,后于敵人發動,先于敵人擊中。”
等到真的要上場時,莊子居然發表演說,暢談他的三把劍,亦即:天子之劍、諸侯之劍與平民之劍。他對前面兩把劍的描述使大王聽得如醉如癡。至于平民之劍,則被說成“與斗雞沒有什么不同,一旦喪命,對國家毫無用處”。大王聽出莊子的用意,心情激動不能自已,總算是覺悟了。然后,結局如何呢?“于是文王三個月不出宮門,劍士都在住所自殺而死。”這是莊子書中集體自殺的例子。
《莊子。列御寇》記載了一則儒生自殺的例子。原文如下:“鄭國有個人,名叫緩,在裘氏的地方讀書。過了三年緩就成了儒者,他像河水一般,滋潤著方圓九里之內的人,恩澤推及父、母、妻三族,并且讓他的弟弟成為墨者。儒者與墨者辯論時,他的父親幫助墨者這邊。十年后,緩自殺了。他的父親夢見他說:”讓你的兒子成為墨者的,是我。為什么不去看看我的墳墓,上面種的秋柏已經結果子了。‘“
這真是一出家庭悲劇。緩自己是儒者(別忘了,儒家是反對自殺的),他培養弟弟成為墨者;后來,父親站在墨者這一邊,使他痛苦不堪,竟至走上自殺的不歸路。這可能是因為儒者重視親情,而緩同時失去了父子之情與兄弟之情,真是情何以堪。緩的父親也確實狠心,連緩的墳墓都不愿去憑吊思念一番。由此可知,一家人若是觀念與信仰差異太大,有時可能形成無解之結,讓人深感遺憾。
此外,有些人因為頭腦不清而冤枉至死,也與自殺無異。《莊子。外物》記載:“演門有個雙親過世的人,因為悲傷過度、形容枯槁而被封為官師;鄉人學他哀凄守孝,結果死了一大半人。”這些所謂的鄉人,想藉守孝的表現而得到官位,也可算是“壯志未酬身先死”的某種例證了。本末倒置一至于此,徒然使人長嘆。
只有一種自殺,是莊子不忍批評的!肚f子。讓王》記載商湯討伐夏桀之后,想把王位讓給卞隨,誰知卞隨覺得那是一種莫大的羞辱,他就為了“自己被誤以為是想當天子的人”而活不下去,居然投河自盡了。接著商湯又想把王位讓給務光,務光的反應同樣激烈,竟“背著石塊自溺于盧水”。至于伯夷與叔齊,在看到周武王取代商朝之后,也不愿意茍存性命,逃到首陽山上“不食周粟”而餓死了。這些人的志趣極為高潔,視別人的推崇無異于侮辱,為了守住清譽而放棄了他們認為混濁不堪的世間。
幸好,今天像“讓王”這種事不太可能發生;即使發生了,也不太可能引起莊子所描述的后果。所以,我們閱讀莊子書中有關自殺的故事,還不致誤以為他會贊成這種行為。人生是虛幻的嗎?如果領悟了“道”,人生再真實也不過。如果離開了“道”,那就很難說了。
游學夏令營:
體育夏令營:
心航線夏令營咨詢電話:010-51294614 李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