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路夏令營招生網·全國報名中心全國咨詢熱線:010-51294614、15901372781

中國歷史上十大悲壯忠臣

來源:育路夏令營網發布時間:2012-07-17

    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英雄輩出,人才濟濟,有功蓋千秋的賢帝,也有出將入相的能臣;有殘暴昏庸的暴君,也有遺臭萬年的奸人。他們大多都記載史冊,任憑后人評論他們的是非功過。歷史上有這么一類人,忠君衛國,敢諫直言,心系社稷,憂國憂民,但他們最后都不能善終,每每回想他們的故事,都會為他們高尚的氣節敬仰折服的同時,也為他們不公的命運哀婉嘆息。

    1.關龍逢

    夏王朝從公元前21世紀建國,到了公元前16世紀,最后一個君王夏桀。夏桀生活奢侈,荒淫無道。他竭盡民力,修筑王宮,又常常強迫人民打仗。據史書記載,當時有施族部落敗,有施氏向桀王獻一美女,名叫妹喜(又叫未喜或妹嬉)。夏桀很是寵愛,晝夜與其飲樂,對妹喜言聽計從,常常為此不理朝政。

    夏桀的暴虐無道,百姓十分怨眼。夏桀卻不以為然,還十分狂妄地把自己比作永遠不落的太陽。百姓咒罵他說:“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意為“你這個太陽還不快點完蛋!我們愿意和你同歸于盡!”

    對于夏桀的暴行,作為夏朝的大夫,賢臣關龍逢實在看不下去。據檔案館文獻史料記載:關龍逢也稱豢龍,是古代豢龍部族的后代。他多次向夏桀進諫,要他關心百姓與國家,但夏桀根本聽不進去。經過長期思考之后,關龍逢決定以獻黃圖進諫。關龍逢想借此說明形勢危急,夏桀應多關心朝政。關龍逢獻了黃圖,故意立而不去。夏桀看到關龍逢的樣子,心里很不耐煩,就說:“你還有什么惑眾的妖言要說?”關龍逢怒目而視。夏桀早就對這人絮絮叨叨、凈說難聽話的關龍逢厭惡極了,什么也不問便把黃圖燒毀,接著喊來兵士把關龍逢囚禁起來,不久就殺了。

    夏桀殺了關龍逢,更加肆無忌憚。而商民族日益興盛起來,一舉滅了夏朝,夏桀和妹喜一同逃奔到安徽南巢(今安徽巢湖)死于亭山。

    他應該是這類人的鼻祖吧。

    2.比干

    比干,子姓,沫邑人(今衛輝市北)。生于殷帝乙丙子之七祀(公元前1092年夏歷四月初四日),卒于公元前1029年。一生忠君愛國倡導“民本清議,士志于道。”為殷商貴族商王太丁之子,名干。比干幼年聰慧,勤奮好學,20歲就以太師高位輔佐帝乙,又受托孤重輔帝辛。干從政40多年,主張減輕賦稅徭役,鼓勵發展農牧業生產,提倡冶煉鑄造,富國強兵。商末帝辛紂王暴虐荒淫,橫征暴斂,比干嘆曰:"主過不諫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過則諫不用則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樓強諫三日不去。紂問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義所以自恃".紂怒曰:"吾聞圣人心有七竅信有諸乎?"遂殺比干剖視其心,終年63歲。

    比干已經成了這類人的代名詞。

    3.伍子胥

    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謀略家。名員,字子胥。春秋時楚國人。屬今監利縣人,縣城大車站外有其雕像。封于申地,故又稱申胥。伍子胥性剛強,青少年時,即好文習武,勇而多謀。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因遭楚太子少傅費無忌陷害,父、兄為楚平王所殺,被迫出逃吳國,發誓必傾覆楚國,以報殺親之仇。入吳后,知公子光有大志,乃助其刺殺吳王僚,奪取王位,得進用為“行人”(掌朝覲聘問之官),與謀國政。輔佐吳王闔閭修法制以任賢能,獎農商以實倉廩,治城郭以設守備。又舉薦深通兵學的孫武為將,選練兵士,整軍經武,使吳成為東南地區一強國。與孫武等佐闔閭統領大軍沿淮水西進,由楚防備薄弱的東北部實施大縱深戰略突襲,直搗楚腹地,以靈活機動的戰法,擊敗楚軍主力于柏舉(今湖北麻城東北,一說今漢川北),并展開追擊,長驅攻入楚都郢(今荊沙江陵西北),終成破楚之功(見柏舉之戰)。闔閭死后,繼事吳王夫差。二十六年,吳、越夫椒之戰,越慘敗幾于亡國,夫差急于圖霸中原圖霸中原,欲允越求和之時,伍子胥預見到兩國不能共存之勢,又洞察越王句(勾)踐圖謀東山再起之心,力諫不可養癰遺患,而應乘勢滅越。夫差不納,坐視越國自大。三十六年,及見夫差欲率大軍攻齊,越王句踐率眾朝賀,再度勸夫差暫不攻齊而先滅越,以除心腹之患,又遭夫差拒絕。知夫差昧于大勢而不可諫,吳國必為越國所破滅,為避禍而托子于齊國鮑氏,反遭太宰伯嚭誣陷,被逼自殺。伍子胥死前囑咐五國大將軍公孫雄挖出他的眼珠懸掛在吳國都城的東門樓上,來觀看越寇怎樣進入都城,滅掉吳國。死后僅十年,越滅吳,終應其言。

    伍子胥一生命運多舛,年輕時背井離鄉,后率別國軍隊攻打自己的國家,鞭尸自己的先王,這種“叛徒”的滋味我想也只有伍子胥自己能夠體會。終其畢生的精力和智慧輔助吳國,然而風燭殘年之際,招來夫差的猜忌,本有機會逃跑,伍子胥卻仰天長嘆“我該逃往何方?我已經老了,落葉歸根,楚國已經不會收留我了,吳國也要拋棄我,天下之大,卻沒有我的容身之處!”。我想伍子胥應該是這十個人中最為可悲和可敬的一位。

    4.商鞅

    商鞅(約前390年—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衛國國君的后裔,公孫氏,故稱為衛鞅,又稱公孫鞅,后封于商,后人稱之商鞅。周顯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先后兩次實行變法,變法內容為“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斗,實行連坐之法”。這時太子犯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其太傅公子虔與老師公孫賈。秦孝公十六年,太傅公子虔復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變法日久,秦民大悅。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前340年,率秦趙軍敗魏國公子昂將軍,魏割西河之地與秦,將人民遷居至大梁,此時梁惠王大忿:“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商鞅因功封于商十五邑。

    商君之法太過刻薄寡恩,設連坐之法,制定嚴厲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鑿頂、抽肋、鑊烹之刑。秦國貴族多怨。趙良勸說商君積怨太深,宜“歸十五都,灌園于鄙”、“不貪商、于之富,不寵秦國之教”,商鞅不聽。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太子駟即位,太子虔告商鞅謀反,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結果因未出示證件,店家害怕“連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斃”;欲逃往魏國,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帥,亦不愿收留。后來商鞅回到商邑,發邑兵北出擊鄭國,秦國發兵討之,殺鞅于鄭國黽池,死后被秦惠王處“車裂之刑”于彤,滅商君之族。

    將商鞅入此列有些牽強,因為他主要是因他國之事而被殺的,但考慮他為秦國的強大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最后又慘死于秦君之手,故忝之。

    5.晁錯

    晁錯,潁川(今河南禹州)人。漢文帝時為太子家令,有辯才,號稱“智囊”。漢景帝時為內史,后升遷御史大夫。曾多次上書主張加強中央集權、削減諸侯封地、重農貴粟。在文帝朝,晁錯除了輔佐太子外,還對當時國家大事發表意見,提出建議。這些意見和建議,大都切合實際,見識深刻,不但在當時起了積極作用,而且對以后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如《言兵事疏》、《守邊勸農疏》、《貴粟疏》和《舉賢良對策》等,都是當時杰出的政論文。對地方諸侯王危害西漢王朝的問題,晁錯與賈誼的看法是一致的。因此,晁錯曾多次上書文帝,提出削諸侯和改革法令的建議。文帝雖沒有采納他的建議,但十分賞識他的才能。當時,太子劉啟很贊成晁錯的建議,而袁盎和不少大臣、功臣則持反對態度。申屠嘉死后,景帝提升御史大夫陶青為丞相,提升晁錯為御史大夫。從此晁錯位列三公,這是景帝二年(前155年)的事。晁錯位高權重,就向景帝再提削藩的建議,這就是有名的《削藩策》。這個《削藩策》一提出來,立即在朝廷內引起極大震動。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吳王劉濞首先在都城廣陵(今江蘇揚州市)起兵叛亂,并向各諸侯王國發出了宣言書,以“清君側”為名,攻擊晁錯“侵奪諸侯封地,專以劾治污辱諸侯為事,不以諸侯人君之禮對待劉氏骨肉,所以要舉兵誅之”等等。同月,膠西王劉印帶頭殺了朝廷派到王國的官吏;接著膠東王劉雄渠、苗川王劉賢、濟南王劉辟光、楚王劉戊、趙王劉遂,也都先后起兵,共同向西進攻。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吳楚七國之亂”。袁盎對景帝說:“吳楚所發書信,說是晁錯擅自抓住諸侯過錯,削奪封地,因此以反為名,要殺晁錯,恢復原來封地就罷兵。當今之計,只有斬晁錯,派使者宣布赦免吳楚七國,恢復被削奪的封地,就可以不流血而統統罷兵。”景帝沉默了好久,然后說:“且看真實情況如何,假如真象你所說的那樣,為了對得起天下,我不會愛惜某一個人。”這實際上是同意袁盎的主張,準備以犧牲晁錯的性命來乞求吳楚等國退兵了。誅殺晁錯完全是一種突然襲擊:景帝派中尉到晁錯家,傳達皇帝命令,騙晁錯說讓他上朝議事。晁錯穿上朝服,跟著中尉上車走了。車馬經過長安東市,中尉停車,忽然拿出詔書,向晁錯宣讀,這個忠心耿耿為漢家天下操勞的晁錯,就這樣被腰斬了。忠臣無罪,慘遭殺害,這真是一個悲劇啊!

    晁錯與其他人有所不同,他處于西漢初期“文景之治”的盛世,死于明君景帝之手確實讓人為其鳴不平,只能說他是政治斗爭的犧牲品罷了。

營程了解,預約老師回電

OK冬夏令營官網微信
微信公眾號:okdxly
咨詢熱線:010-51294614 果老師:15901372781(同微信)

糾錯
分享到: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日日狠狠久久偷偷色按摩 |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影视 | 亚洲成a人片在线不卡一二三区 | 狠狠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网小蛇 | 亚洲图色中文字幕 | 日本国产一区二区动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