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唯物論 第一節 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 一、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的形成及其意義 1、列寧根據自然科學發展的最新成就,在和唯心主義的斗爭中,給哲學物質范疇下了一個完整定義。他指出:“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像、反映”。這就是說,物質是不依賴于意識又能為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這就是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的基本觀點。 2、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的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第一,它回擊了唯心主義哲學對唯物主義的攻擊,有力地捍衛了唯物主義哲學路線。第二,它堅持了物質的可知性,同不可知論劃清了界限。第三,它指出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唯一特性,克服了形而上學物質觀的局限性。 哲學物質范疇同自然科學的物質結構既有區別又有聯系。首先,它們之間是有區別的。哲學物質范疇揭示的是一切物質的共同性,即客觀實在性,這是普遍的。物質結構理論講的是關于某一具體物質形態的組成成分及其結構特點。其次,哲學物質范疇和物質結構理論又是相互聯系的。一方面,哲學物質范疇要以物質結構理論為基礎,物質這個普遍性的范疇要以對具體事物結構的認識為前提,沒有對具體事物的認識,沒有對個別物體結構的認識,物質這種一般性的認識也不可能產生。哲學的物質范疇要不斷地從物質結構理論中吸取營養,才能使自身不斷豐富和發展。科學發展史表明,沒有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就沒有近代哲學的物質觀;沒有現代自然科學的發展,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就不可能產生。另一方面,哲學的物質范疇能給對物質結構的認識以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正確的物質觀對物質結構的認識和研究,能起巨大的推動作用。在現代,人們要深化對物質結構的認識和研究,就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物質觀的指導。 二、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1、恩格斯說:“支持,就它被理解為存在方式,被理解為物質的因有屬性這一最一般的意義來說,囊括宇宙中發生的一切變化和過程,從單純的位置變動起直到思維。” 2、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 3、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物質和運動不可分。一方面是說,世界上不存在脫離運動的物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無一不是處在運動中。人們從長期生活實踐經驗中認識到,自然中的事物、社會現象、人的思維都處于不停的運動中。物質世界的運動是絕對的。對此,古代哲學家就有許多生動的論述。如古代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普指出:“這個世界對一切存在物都是同一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創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創造的。它過去、現在和未來永遠是一團永恒的活火。”另一方面是說,世界上也不存無物質的運動。運動總要物質的運動。我們講運動總要指出“什么在運動”,總有運動的物質主體,沒有物質主體的運動是無法想象的。從最簡單的移動直至人的思維活動,都是物質主體的運動。位置移動即機械運動是物體從一點到另一點;物理運動的主體是分子、原子、原子核、粒子和場等;化學運動的主體除原子外,還有離子、原子團等;生命運動的主體是蛋白質與核酸組成的復雜的多分子體系;社會運動的主體是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總之,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運動必定是物質的運動。 4、形而上學在這個問題上的錯誤主要表現在否認物質的運動上,把世界及世界上的事物看作是靜止不變的。如中國古代哲學家董仲舒提出“天不變,道亦不變”的觀點。近代歐洲的一些哲學家認為物質的本性是靜止不動。唯心主義哲學的錯誤則表現為否認物質是運動的主體,認為不是物質在運動,而是人的心在運動;或者把運動歸結為理念、概念等客觀精神的運動。前者屬于主觀唯心主義運動觀。 5、中國古代的佛教理論家惠能,他在聽到有人爭論是風吹幡動還是幡自己在動時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這就把風吹幡動這種自然現象完全說成是心的一種幻覺,是心自身產生的。后者屬于客觀唯心主義運動觀,如黑格爾認為運動是“絕對觀念”的運動。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共同特點是都把物質和運動相割裂,前者主張沒有運動的物質,后者主張沒有物質的運動。 6、所謂相對靜止不是絕對不動,永恒不變,而是說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相對靜止主要有以下兩種情形:第一,一個事物對另一個事物來說沒有發生位置的移動。第二,事物的質沒有發生根本變化,即事物的質的穩定性。 7、承認相對靜止的存在有著重要的意義。其一,只有承認相對靜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樣性。其二,沒有相對靜止狀態,事物的分化就失去了條件,也就不會有生命現象。其三,只有承認相對靜止,才能理解絕對運動。相對靜止是絕對運動的參照系。 8、相對主義詭辯論則只承認運動,否則事物的相對靜止,否認事物之間的界限和質的區別。如中國古代哲學家莊子提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不可,方不可方可”。 三、時間和空間是物質運動的存在方式 1、時間是指物質運動的持續性和順序性。時間的突出特點是一維性即不可逆性。就是說,物質運動只能沿著過去、現在、將來的方向進行。而不能反過來按逆向過程進行。 2、空間是指物質運動的廣延性和伸張性。空間的特征是三維性,就是說任何運動著的物質只能按照長、寬、高三個方向廣延和伸張。 3、時間和空間同物質運動是不可分離的。物質和它的根本屬性及存在形式之間是相互依存、緊密結合在一起的。首先,物質運動離不開空間和時間。列寧指出:“世界上除了運動著的物質,什么也沒有,而運動著的物質只能在空間和時間中運動。”其次,空間和時間也不能脫離運動著的物質。離開運動著的物質,時間和空間就是空間的、神秘的、不可想象的東西,真實的、實在的時間和空間只能是也必然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方式。 4、時間和空間同運動著的物質不可分,還特別表現在時間和空間的特性隨著物質運動性質的變化而改變上。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證明,時間和空間隨著物體運動速度的變化而變化。 5、時間和空間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是絕對和相對的辯證統一。它集中表現為時間和空間的無限性和有限性的辯證統一。 四、人的實踐活動和社會的物質性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重大貢獻,就是把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同社會歷史觀結合起來,使得社會歷史現象得到了唯物主義的理解,使得唯物主義成為徹底的、完備的唯物主義哲學。而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根本原因在于把科學的實踐觀引進到哲學中來,并使它成為自己哲學的基礎。 由于科學實踐觀的確立,使得社會的物質性得到了正確的揭示和有力的證明。 第一,勞動實踐是人和人類社會產生的決定性環節。 勞動實踐從一開始就是一種社會性活動。勞動不是個別人的孤立活動,而是一種集體行為。勞動不僅生產人們生存所必需的產品,同時也生產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為社會的產生和存在奠定了基礎。 第二,物質生活資料生產的實踐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前提。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就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而且這是這樣的歷史活動,一切歷史的一種基本條件。 第三,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人類社會是物質活動的結果,又是物質存在的一種特殊形態。社會生活是異常豐富和復雜的,有經濟的(物質的)、政治的、精神的等社會活動和社會交往。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人們的物質活動和物質交往。因此,一切觀念、思想、法律、宗教等,歸根到底是由物質原因所引起的,也應從社會的物質關系中得到解釋和說明。 人對物質世界實踐把握的基本環節 第一,確立實踐目的和實踐方案,第二,設計手段、方法,第三,檢驗、評價實踐結果。 自然世界與人類世界的區別在于是否打上人類實踐的印記。 |
熱門資料下載: |
考研最新熱貼: |
【責任編輯:蘇婧 糾錯】 |
|
閱讀上一篇:考研強化階段:馬哲知識點詳解之第二章(二) |
|
閱讀下一篇:名師指點:強化階段考研政治該如何復習 |
|
|
報考直通車 |
·2010年考研政治真題難度分析 |
·201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政治真題匯 |
·201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政治真題(九 |
·201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政治真題(八 |
·201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政治真題(七 |
·201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政治真題(六 |
·2011年考研政治入門測試參考答案及解析(三) |
·2011年考研政治入門測試參考答案及解析(二) |
·2011年考研政治入門測試參考答案及解析(一) |
·2011年考研政治入門測試(四) |
·2011年考研政治入門測試(三) |
·2011年考研政治入門測試(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