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正確選項前的字母填在題后的括號內。 1.哲學是( ) A.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B.科學性和革命性相統一的世界觀 C.理論化和系統化的世界觀 D.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2.辯證法發展過程中經歷的三種歷史形態是( ) A.樸素辯證法、唯心辯證法、唯物辯證法 B.唯物辯證法、社會辯證法、自然辯證法 C.唯心辯證法、系統辯證法、科學辯證法 D.自然辯證法、歷史辯證法、革命辯證法 3.現代西方哲學的兩股主要思潮是( ) A.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B.辯證法和形而上學 C.人本主義和科學主義 D.悲觀主義和樂觀主義 4.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把世界的本原歸結為( ) A.客觀存在的各種物體 B.宇宙中存在的一切現象 C.物質的具體形態和結構 D.某種具體的"原初物質" 5.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物質觀的錯誤是( ) A.否認物質的客觀性 B.否認物質的可知性 C.把自然科學的物質結構理論與哲學的物質范疇相混淆 D.把可直接感知的實物當作世界的本原 6.中國古代哲學家荀子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這句話體現的哲學道理是( ) A.物質運動規律具有普遍性 B.物質運動規律具有重復性 C.物質運動規律具有穩定性 D.物質運動規律具有客觀性 7.下列各項正確反映物質和運動關系的是( ) A.運動是內容,物質是其形式 B.運動是現象,物質是其本質 C.運動是暫時的,物質是永恒的 D.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物質是運動的主體 8.唯物辯證法認為,發展是( ) A.事物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 B.事物從過去到現在再到將來的變化 C.事物由低級到高級的運動變化 D.事物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變化 9.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 ) A.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 B.事物發展的狀態和形式 C.事物發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發展的兩種趨向 10."兩點論"和"重點論"統一的原理,要求我們在社會主義建設中( ) A.既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又要做好其他各項工作 B.既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又要實行改革開放 C.既要量力而行,又要積極進取 D.既要堅定信心,又要有克服困難的準備 11.在實際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過"或"不及",這在哲學上屬于( ) A.抓事物的主要矛盾 B.確定事物的質 C.認識事物的量 D.把握事物的度 12.在內容和形式的矛盾運動中( ) A.內容是相對穩定的,形式是活躍易變的 B.內容是活躍易變的,形式是相對穩定的 C.內容和形式都處在不停的顯著變動狀態 D.內容的變化總是落后于形式的變化 13.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是從( ) A.主觀性中把握人的活動的 B.客觀性中把握人的活動的 C.生物性中把握人的活動的 D.主觀與客觀的關系中把握人的活動的 14.認識發展過程的第一次飛躍是( ) A.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 B.從感覺和知覺到表象的過程 C.從認識到實踐的過程 D.從意識到物質的過程 15.要正確實現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必須使理論為群眾所掌握,化為群眾的自覺行動。這是因為( ) A.群眾是人口中的大多數 B.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 C.群眾是意見都是正確的 D.群眾的行動都是合理的 16.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在真理觀上的對立表現在( ) A.前者認為真理是發展的,后者認為真理是不發展的 B.前者認為真理中包含著錯誤,后者認為真理是絕對正確的 C.前者認為真理具有客觀性,后者認為真理是純粹主觀的 D.前者認為真理來源于客觀世界,后者認為真理來源于先驗原則 17.制約人口生產的根本因素是( ) A.地理環境 B.生活習慣 C.倫理道德 D.物質生產 18."地理環境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必要前提之一",這是( ) A.地理環境決定論的觀點 B.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觀點 C.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 D.歷史宿命論的觀點 19.生產關系包括多項內容,其中起決定作用的是( ) A.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作用 B.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 C.產品的分配形式 D.產品的交換形式 20.國體和政體的關系屬于( ) A.本質和現象的關系 B.內容和形式的關系 C.必然和偶然的關系 D.普遍和特殊的關系 21.社會意識是( ) A.社會的精神生活過程 B.社會的政治生活過程 C.人類改造社會的過程 D.人類自我改造的過程 22.下列選項中,正確說明三種社會形態劃分法和五種社會形態劃分法關系的是( ) A.兩種劃分法都是以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為標準劃分的 B.兩種劃分法是互相排斥的 C.兩種劃分法是互相補充的 D.應該用三種社會形態劃分法取代五種社會形態劃分法 23.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這對矛盾中( ) A.生產關系是生產力的物質基礎 B.生產力落后于生產關系的變化 C.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 D.生產關系可以超越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24.人類社會發展最基本的規律是( ) A.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規律 B.階級斗爭推動社會發展的規律 C.生產關系必須適合生產力性質的規律 D.社會形態由低級到高級依次更替的規律 25.改革和社會革命都根源于( ) A.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 B.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 C.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之間的矛盾 D.統治階級內部各政治派別之間的矛盾 26.在制約科學發展的各種社會因素中,最主要的是( ) A.社會整體科研能力的強弱 B.國家投入資金的多少 C.政治上的民主或專制 D.物質生產發展水平的高低 27."任何英雄人物的歷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們所處歷史條件許可的范圍"。這種看法是( ) A.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B.機械決定觀點 C.歷史宿命論觀點 D.歷史循環論觀點 28.社會進步是指( ) A.社會階級的消滅 B.社會經濟的變化 C.社會風氣的好轉 D.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 29.人生理想是人為自己設定并為之奮斗的長遠目標,是人所憧憬和向往的美好未好,其根基是( ) A.個人的政治態度 B.個人的主觀意志 C.個人的文化素質 D.現實的社會實踐 30.在自由和必然關系問題上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自由是( ) A.主觀意志的產物 B.不受任何限制的活動 C.對必然性的否定和超越 D.對必然性的認識和對客觀世界的改造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選項中有二至五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正確選項前的字母填在題后的括號內。多選、少選、錯選均無分。 31.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是人類認識史上的偉大變革,因為它( ) A.實現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統一 B.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 C.使哲學發展到了頂峰 D.正確地解決了哲學與各門具體科學的關系 E.使哲學成為"科學之科學" 32.下列說法中,正確體現意識能動性的有( ) A.胸有成竹,料事如神 B.紙上談兵,畫餅充饑 C.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D.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E.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33.下列觀點中,屬于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的有( ) A.普遍聯系的觀點 B.永恒發展的觀點 C.對立統一的觀點 D.量變和質變的觀點 E.辯證否定的觀點 34.下列各項屬于新事物優越于舊事物的原因的有( ) A.新事物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 B.新事物具有舊事物所沒有的新形式 C.新事物拋棄了舊事物中消極的東西 D.新事物保留了舊事物中積極的因素 E.新事物中增添了舊事物不能容納的有生命力的新內容 35.感覺和概念的區別在于( ) A.感覺是感性認識的形式,概念是理性認識的形式 B.感覺是對事物現象的反映,概念是對事物本質的反映 C.感覺具有直接性,概念具有間接性 D.感覺不可靠,概念真實可靠 E.感覺具有形象性,概念具有抽象性 36.在人類和人類社會形成的過程中,勞動所起的作用有( ) A.勞動創造了人腦 B.勞動創造了人手 C.勞動推動了語言的產生與發展 D.勞動產生了意識和人類所特有的抽象思維能力 E.勞動形成了人類的社會關系 37.下列各項屬于現代生產力系統的要素的有( ) A.獨立的實體性因素 B.運籌性的綜合因素 C.滲透性因素 D.準備性因素 E.社會關系因素 38.下列各項正確反映人的活動和社會發展規律的關系的有( ) A.人類可以認識和利用社會發展規律 B.人類可以加速或延緩社會規律的實現 C.人類可以根據自己的愿望改變社會規律 D.社會規律就是人的活動的規律 E.人的活動受社會發展規律的制約 39.人生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這是因為( ) A.個人為社會作貢獻,能夠得到社會的贊揚和好評 B.個人為社會作貢獻,是為了從社會獲得更大的利益 C.個人為社會作貢獻,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客觀需要 D.個人為社會作貢獻,是實現自我價值的基礎 E.個人為社會作貢獻,是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 40.下列各項正確反映交往的含義的有( ) A.交往是人類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動方式 B.交往屬于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 C.交往是以物質交往為基礎的全部經濟、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總和 D.交往是以主客體關系為中介的主體與主體之間的關系 E.交往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與社會的關系的總和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4小題,其中41、42小題各7分,43、44小題各6分,共26分) 41.簡述社會改革的實質和作用。 42.簡述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依賴性。 43.簡述量變和質變的含義及二者的辯證關系。 44.簡述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局限性。 四、論述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12分。本大題滿分共24分)在第45、46、47三題中任選兩道題作答。如果三道題全部作答,則第47題無效。 45.說明客觀規律性和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及這一原理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意義。 46.試述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最高標準的原理及其現實意義。 47.說明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的辯證關系以及堅持這一思想路線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全國200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試題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 |
熱門資料下載: |
< |
自考最新熱貼: |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 |
|
閱讀下一篇: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試題 |
|
【育路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 |
①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 |
② 本網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育路網發布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向育路網書面反饋,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育路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 |
熱點專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