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款拖欠(Project Payment.default)問題一直困擾著建設領域,嚴重影響了中國經濟的發展,也給建筑業和社會經濟秩序帶來許多負面影響。近幾年來,對工程款拖欠的研究有眾多說法,如信用體系不健全、法律法規不完善、政府監督力度不夠等。其實以上幾種現象也存在于其它的產業,但為什么唯獨建筑產業的工程款拖欠卻如此嚴重?筆者認為建筑業本身特點使得解決工程款糾紛產生過大的交易成本是工程款拖欠的主要原因之一。 1、對交易成本的認識 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是西方新制度經濟學的核心范疇。其思想|考試|大|最早來自科斯的經典論文《企業的性質》,其實質就是:交易成本是運用價格機制的成本。后來,科斯在《社會成本問題》中把這一思想具體化了。科斯認為,交易費用是獲得準確的市場信息所需要付出的費用,以及談判和經常性契約的費用。威廉姆森則將交易費用分為事先交易費用和事后交易費用兩部分,事先的交易費用,即為簽訂契約、規定交易雙方的權利、責任等所花費的費用;事后交易費用主要包括監督、獎勵、糾紛處理、抵押、拖欠等方面的費用。 交易費用理論經過30多年的發展,各位經濟學家對該理論有不同的解釋,這主要是他們分析的角度不同造成的。概括起來,交易成本就是為完成一項交易所花費的時間、精力、人力、物力、財力等非生產性支出,一般來說主要包括搜集信息的成本、談判成本、締約成本、履約成本、監督成本和可能發生處理糾紛的成本。 2、對工程款糾紛解決過程中交易成本的分析 價款是建設工程施工合同中建設單位和施工單位雙方最關心的問題,因為價款是合同雙方經濟利益的直接體現。也正因為此,工程款糾紛是建設工程中最為常見的一種糾紛,很多其它種類的糾紛最終都體現在合同價款的糾紛上。從廣義上講,工程建設的各個時期都可能存在價款糾紛。比如在投標過程中可能存在投標保證金糾紛;中標后可能存在履約保證金糾紛;開工時可能存在預付款的糾紛;施工過程中可能存在進度款、索賠款的糾紛;竣工時可能存在竣工結算款的糾紛;竣工后可能存在質量保修金的糾紛等等。大量工程款糾紛的存在引發了在處理過程中的大量交易成本。在追索建設單位拖欠的工程款過程中,很多施工單位因考慮到交易成本過大而導致拖欠工程款的增加和一拖再拖。其原因主要存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2.1 在轉移資產專有性的過程中存在大量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存在的原因主要包括三個方面:資產專有性、機會主義和限制的理性思考。資產專有性是引起交易成本的根源,機會主義和限制的理性思考主要是對人的研究。建設工程項目的交易過程實際就是資產專有性的轉移過程,建設單位將建筑產品的建設權交給施工企業,施工企業將建筑產品建成經竣工驗收合格后交給建設單位。從施工合同簽訂之日起,資產專有性發生轉移,在轉移過程中存在大量的交易成本。 施工過程中由于業主不按時支付進度款而導致的工程款糾紛案屢見不鮮。按照有關法律規定,發包人不按合同約定的時間支付進度款,承包人有權利向發包人發出要求付款的通知。發包人收到承包人的通知后仍不付款,可與承包人協商簽訂延期付款協議,經承包人同意后可延期支付。但如果發包人既不按時支付進度款,雙方又未達成延期付款協議,施工企業有權利暫停施工,由發包人承擔違約責任。此時,施工企業完全可以解除合同,要求業主支付進度款并索賠,但為什么施工企業很少會這樣做?究其原因主要是施工企業此時若放棄資產的專有性會花費大量的費用,具體分析如下: 1)施工企業為爭奪建設項目的建設權會花費大量的費用,如投標費用、談判費用、簽約費用和為保證合同的簽訂與履行所支付的投標保證金、履約保證金、預付款保證金等費用以及為爭奪資產專有性而花費的其它費用等等;此外,施工企業為保證施工的順利進行投入了大量的成本,如臨時設施費用、機械使用費以及為保證施工進行與其他材料供應商簽訂的采購合同所花費的費用等等。這些費用是工程造價的一部分。當合同順利履行,工程款按時支付時,這些費用就會得到補償。但如果此時解除合同,預期的合同價款無法收回,這些費用就變成了為交易所付出的代價。很多企業若此時解除合同就會蒙受巨大損失甚至破產,所以,施工企業遇到這種情況只好硬著頭皮一邊施工一邊追索欠款。 2)如果因此停止合同的履行,施工企業就會陷入長期的糾紛處理當中。施工企業有權利要求建設單位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賠償損失。但是賠償又談何容易?就算打贏官司,請求法院執行的難度也很大:一是建設單位大多是邊施工邊籌集經費,很難一次拿出這么多費用來賠償;二是法院在執行過程中缺少可依據的法律規定;三是建筑產品處在建設過程中,即使質押也不能發揮應用的作用。也就是說,施工企業擁有該資產的專有性也得不到什么補償,糾紛處理的交易成本對施工企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3)如果施工企業在合同履行過程中退出交易,給合同雙方帶來的損失都比較大。但由于是買方市場,建設單位可以將這些費用和風險再轉移給另一個施工企業,而施工企業卻面臨著較大的風險。施工企業如因中途退出可能還會背上信譽不良的罪名,給以后競標帶來巨大損失。所以,絕大部分的施工企業一旦和業主簽訂合同就很難中途退出交易過程。業主抓住施工企業不會中途停止合同履行的弱點,在“拖欠有理,拖欠有利”的投機主義影響下,往往大量拖欠工程款。 2.2 在工程款糾紛處理過程中,由于法律法規不健全和政府監督力度不夠引起大量交易成本 利用法律法規也是需要成本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作為一種稀缺資源在使用過程中的效率將直接決定著交易成本的大小。由于法律法規和制度的不健全,還會帶來鉆法律和制度空子的機會主義費用。工程款的糾紛貫穿在整個的工程項目建設過程中,但是,在處理糾紛時,由于缺少可參照的法律法規、現存的法律法規可操作性差和政府在這個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不突出,導致了制度履行效率低下,增加了交易成本。 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合同法》(以下簡稱《合同法》)第286條規定:“發包人未按照約定支付工程款的,承包人可以催告發包人在合理的期限內支付價款。發包人逾期不支付的,除按照建設工程的性質不宜折價、拍賣的以外,承包人可以與發包人協議將該工程折價,也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將該工程依法拍賣。建設工程的價款就該工程折價或者拍賣的價款優先受償。”《合同法》第286條,使建筑業看到了解決工程款拖欠問題的希望,但實踐中,利用該條成功解決工程款糾紛的案例極少,這并非企業不愿用法律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而是該條本身的缺陷所致。由于《合同法》第286的規定過于粗糙,缺乏可操作性,法院據此審理案件時,無論是實體上還是程序上均有障礙。這樣,就會在案件處理和執行的過程中增加使用該項規定的費用。所以,很多施工企業不是不想用法律的手段來保護自己的權益,而是難以承擔維護自身權益所花費的費用。 國家作為第三種當事人,能夠通過建立非人格化的立法和執法機構來降低交易費用。但是,在建筑業由于交易的復雜性,在合同履行和糾紛處理時政府的監督力度不夠,有時是在執法過程中無法可依甚或執法不嚴,增加了交易成本,如尋租費用、監督成本等。此外,據有關數據顯示(截至2005年9月5日,全國累計2003年以前竣工項目拖欠工程款1860億元,其中:政府投資工程拖欠總額705億元,占總拖欠額的37.9%),在目前工程款拖欠中政府拖欠款占很大的比例,作為制度制定和監督執行的政府機構又是債務人,施工企業的處境就可想而知了。 3、解決辦法 不同制度下的交易費用,其差異是巨大的。所謂制度成本就是一種制度的運行費用。制度的完善情況和可操作性是降低交易成本的主要措施之 3.1 完善現有的法律法規,提高其可操作性 法律法規的重要性在于它的存在能減少大量的交易成本。因為完整的法律法規可以通過一系列規范的、固定的、強制的契約安排用以減少由于市場交易中的有限理性、信息不對稱、外部不經濟性等因素導致的種種交易費用。但目前中國適用于工程款拖欠的法律法規存在著可操作性差甚至發生沖突的現象。如《合同法》第286條雖然規定了承包人就工程款的優先受償權,但由于該條并沒有明確規定工程款優先受償的性質,有留置權說、法定抵押權說,還有優先權說,法律界還存在爭議。又如1997年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筑法》(以下簡稱《建筑法》),但《建筑法》中關于工程款的問題僅在第十八條第二款有一個粗糙的規定:“發包單位應當按照合同的約定,及時支付工程款項。”這個合理期限到底是多長時間?針對這些法律的不完整性應進一步明確和補充完整,提高其可操作性,以便在工程款糾紛發生時能有法可依且不產生爭議,降低使用制度的費用,使施工企業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護。 走出制度越多越好的誤區,最好的和最節省使用費用的制度是最簡潔最有操作性的制度。所以,在制度的制定過程中提高法律法規的簡潔性和可操作性,降低施工企業在追索欠款中使用法律法規的費用。 3.2 進一步完善誠信體系和失信懲罰體系 由于機會主義是引起交易成本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建筑行業的誠信度,大力提倡人人講誠信,共同營造良好的誠信氛圍,可以節省大量的交易成本。建筑行業的有關主管部門應建立完善的誠信檔案,對拖欠工程款的建設單位應及時曝光。利用現有的網絡系統及時公布不守誠信的企業,接受外界監督,提高輿論壓力,共同營造良好的誠信環境。此外,實行失信懲罰制度,對于拖欠工程款嚴重的建設單位和施工企業在申請房地產開發和承包工程時,實行一票否決制或在年檢時予以降級或取消其資質等的處罰。 3.3 充分發揮政府在監督過程中的作用 政府作為制度執行中的主要監督者應充分發揮在監督過程中的作用,公平公正的履行職能,減少交易過程中的尋租成本。此外,嚴格審批政府主導開發的“政績工程”、“形象工程”等,避免不合理的負債建設。 4、結束語 解決工程款拖欠過程中,交易成本過大是施工企業追索欠款的重大障礙。制度是降低交易成本措施中的關鍵,因為人的機會主義和有限理性是客觀存在,制度健全可以大大規范人的行為,提高履約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從而有效解決工程款拖欠問題。 |